人民网>>经济·科技
人民网>>经济·科技>>正文

“看东北”系列报道之十三

社会政策兜底民生 “老树新发”有底气

谭树森 胡晓

2015年11月24日08:32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民生是“指南针”。经济增长数据有所下滑,但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民生支出依然保持增长,一系列的民生工程让吉林老工业基地“老树新发”平添更多底气。

棚改把民生与经济结合在一起

在长春市二道区,在民丰大街两侧的景象截然不同(见下图)。一侧是破败的城市棚户区,一侧是新落成的“上东城市之光”现代社区,其中有五栋是回迁安置房。在回迁安置户师风琴的新家里,现代家电一应俱全,她满意的说:“住了一辈子平房,如今只花13万元,就住上了楼房,今后再也不用烧煤取暖了。”

 

长春市二道区民丰大街两侧:棚户区(人民网王嘉澍 摄)

民丰大街两侧:回迁安置房(人民网王嘉澍 摄)

长春市房地局副局长陈济生用“小碎步、慢倒腾”来形容长春市的棚改节奏:“长春棚改起步早,但一直是小碎步,这两年明显提速,去年和今年的改造总面积是前年的4倍。”

在吉林市哈达湾区铁合金厂厂区门口,下午四点,完成了交接班的工人们三三两两的站着,等着回家的班车。多数工人还穿着印有“中钢”字样的工作服,但实际上,中钢集团已不再是铁合金厂的控股方,前不久,一家名为中泽集团的民营企业接手了这家工厂。

位于吉林市城区中部的哈达湾是国家“一五”期间始建的老工业区。曾经,这里厂房林立、机器轰鸣,铁合金厂、碳素厂、造纸厂等大型工业企业聚集在此,一派欣欣向荣。但近年来重工业发展遇阻,对哈达湾区域来说,原有的工业生产功能正逐渐退化,功能分区混杂、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几十年前建造的住宅如今几成棚户区。

“腾笼换鸟、退二进三”,2010年,吉林市委市政府启动哈达湾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工程,通过“搬迁改造一批、转型升级一批、淘汰消化一批和货币安置一批”的模式对区域内的232户中小企业进行改造安置,腾出的土地集中发展商贸、文化创意、生态居住等现代服务业,完成城市功能的转换,最终实现“企业再生、产业重构、功能再造、环境重塑、改善民生、带动新区”的目标。

“棚改既是投资,又是消费,是民生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吉林省住建领域的一位官员这样认为。住建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东北三省克服经济压力,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超过530万户。棚户区改造在实现改善百姓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还在帮助东北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东北地区加快转型“输血”、“造血”。

社会救助让困难家庭生活有希望

“我跟你们说句真心话,我现在真敢买肉去了,因为啥呢,我看病不用花钱了,我吃饭不用去买了,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家住长春市春城街道雷锋社区的邹万才激动地跟记者说道。邹万才身患小儿麻痹,爱人智力二级残,儿子患股骨头坏死,肢体二级残,一家三口人均无劳动能力,且全部患有糖尿病,每月打针吃药费用极高。

邹万才从怀里掏出低保卡,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三口人自始至终都在接受政府救济,“从(一九)九几年的100来块钱到现在的快2000块钱,除此之外,街道救助站每月还会给他们50元的惠民卡和代金券,逢年过年还会提供大礼包,礼包里有米面油,也有过冬的秋衣裤。”

邹万才口中的救助站指的是长春市绿园区春城街道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该中心自2014年上半年开始筹划建设。在近3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里共设置了五个服务窗口,包括城市低保、医疗救助、急难救助、综合服务,以及代办窗口。救助中心还设有温馨驿站,按需邀请辖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及志愿者,对面临困境的困难群体进行心理慰藉、劝导等服务,进行精神层面的救助。

 

春城街道社会救助站(人民网王嘉澍 摄)

社会救助工作是民心工程,而区社会救助事业中心、镇街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直接服务困难群众,是政策落地、温暖民心的“最后一公里”。在春城街道,目前共有1000多位低保户接受着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帮扶。

像邹万才这样的特别困难家庭,除了能够享受正常的低保政策外,救助站还会视具体情况基于更多救助。邹万才告诉记者,有次去医院看病,因为花费金额较高,除了正常的救助外,救助站还给了他第三次救助——慈善救助。邹万才说,救助站的成立对他们这些困难家庭的帮助特别大,“一看到救助站就跟救命一样”、“在生活当中就有了希望了”。

定制化服务让老人享天伦

82岁的一汽退休工人张祉祓每天都到“幸福里”吃午饭,“每天中午三菜一汤,天天不重样。”

张祉祓老人所在的长春市二道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区。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春的拖拉机厂、烟厂、转向机长、柴油机厂、自行车厂等地方工业都集中在该区内。伴随着地方工业企业的陆续退出和转型升级,产业工人养老问题摆在了面前。

2013年,受吉林省民事厅、长春市民政局的委托,吉林省裕宸集团在二道区开展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试点,随后成立了幸福里养老服务责任有限公司。建立初期,企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550平方米房屋的五年免费试用权限,170万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同时,该区率先实现了政府为老服务补贴普惠制,即所有80岁以上的老人,一个月报销200元服务费,实报实销。

“幸福里”负责人田旭表示:“现在不少人把它(养老)产业化,很多老板拿它来赚钱,这是有问题的。”

 

经常参加“幸福里”活动的陈树生老人(人民网王嘉澍 摄)

试点引路的“幸福里”依托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老年人信息采集、能力评估及服务设计为前提,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采取提前签订服务协议,定期上门服务的办法进行服务供应,为居家老人提供“套餐式”定制化服务。目前,“幸福里”每日服务近1000位老人,登记在册的老人数共1.5万人。除了为社区老人提供午餐,还提供上门理发、家庭卫生,代缴费等服务。“幸福里”还定期举行老人文化活动,涵盖读书、绘画、唱歌等方面。

83岁的陈树生老人说,每天和其他老人到“幸福里”来活动,这些年轻员工“爷爷奶奶”地叫着,让他觉得无比亲切。

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吉林省长春市采取提高财政补贴标准、享受划拨土地及税费减免、市政服务优惠价格等措施,大力推动了长春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4年以来,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床位补贴标准提高1.25倍,运营补贴最高提高1倍,吸引新增民办养老机构80家,新增民办养老床位8835张。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吉林考察工作时强调,“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

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时也强调,加快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

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防止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到民生层面,保证局面稳定、人心向上,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东北振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吉林是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一个地方”,他说,除了生态环境好,吉林省在“推进林区、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这块吉林做得不错,特别是棚户区”。

(责编:邢郑、乔雪峰)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