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新春走基层
新春看“新”村
一排排整齐规划的小楼,一条条笔直宽敞的柏油路,一个个高悬的大红灯笼,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三年没回老家过年,这次回来,扑面而来的“新”意让记者惊喜连连。几天观察下来,记者看到了老家的发展变化,也折射出乡村振兴路上老百姓的所得、所感。
盖新楼,百年老村换了装
“三年没回家过年,是不是都认不出来了?”除夕前的深夜,记者自驾到家,还没迈进家门,家人就迎上来,指着眼前一排白墙红瓦的四层小楼,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感。这几年一直听说婆家所在的浙江省磐安县冷水镇岩潭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三年下来,老家原本两间破败的木屋如今变成了四层敞亮气派的新楼房。虽然还在装修收尾阶段,但新房装上了空调,热水器、太阳能也都上了楼,解决了冬天取暖、洗澡问题,让记者这个北方媳妇再也不用担心“白天屋里比屋外冷,晚上屋里屋外一样冷”了,居住的幸福指数一下提升了好几星。
第二天一早在村子绕了一圈,记者发现,全村都已经“焕然一新”。原本零零散散分布在公路两侧新旧不一的或木制或砂土制成的房子,都已经翻新或正在重盖,像一幢幢联排别墅立在马路两旁,整齐又统一,时尚又带着江南风情。家家户户新房上都贴上了对联,挂上了大红灯笼。
“村里通过竞拍投标,原来的地基折抵一部分钱,自己再出一部分装修。”冷水镇党委书记张波告诉记者,在磐安县的整体规划下,依据“乡村肌理不改变、村庄风貌不破坏、建设规模不扩大、楼房层高不突破”等原则,村子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并形成“一村一风韵”的特色乡村风貌。虽然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因为各种原因经过了多方多次沟通协调,但目前岩潭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和邻近的几个村进度相当。“村民们看到自家盖起的新房,之前有些犹豫的也逐渐释然了。”
修新路,公路铁路促致富
看完新房,村前不远处一个高架桥又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站在家门口,就能远远看到一辆辆绿色的火车在高架上穿山而过。“那是金台铁路,前年6月开通的,旁边就是磐安南站,我们都坐着火车结伴出去玩过了。”看到记者好奇的目光,邻居郑新健也主动当起了讲解员。
原来,这条几乎一路笔直横跨浙江中东部的铁路,唯独在磐安向北绕了一个弯,为此还修建了华东最长的铁路隧道——将军岭隧道,增加了近10亿元的投资,这个“特别关照”也结束了磐安没有铁路的历史。
“坐火车的感觉真不错。”离磐安南站最近的小章村村民杨阿姨今年已经快70了,一辈子没坐过火车的她等着火车一开通,就带着家里的小孙子到从来没去过的台州市临海逛了一圈。“当天去当天回,几十块钱就够了。”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杨阿姨还有点意犹未尽。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金台铁路的开通,对于素有“中国药材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香榧之乡”的磐安百姓和商户来说更是“重大利好”。“今年村里大家把所有合适的地都种上贝母了,铁路开通了,以后更好卖了。”站在楼上,看着眼前的铁路和铁路边上正在建设的上千亩仓储物流园,公公对来年的收成和收入都充满信心。
金台铁路在岩潭村边通过。杜伟伟摄
除了铁路,村旁一条崭新的双向四车道柏油马路上也是车来车往,代替了原本穿村而过的省道,让村民们出行更方便,串门更安全。
“马上家门口还会开高铁,从北京几个小时就能到家,明年你们回来也许就不用自驾了。”公公提到的高铁就是正在建设的杭温高铁一期,预计2024年开通,将大大缩短村里到杭州、温州等大城市的出行时间,岩潭的村民们也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展新貌,经济、文化全配套
岩潭村三年来的变化已经让记者目不暇接,拜年走访了旁边几个村镇,发现它们也在乡村振兴尤其是经济、文化振兴上下足了功夫。
古村、古屋、古桥,大皿村的小桥流水人家风貌。杜伟伟摄
“这几年村里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春天学生们过来写生,夏秋不少城里人来这里一住就是几个月。”素有“中华羊氏第一村”的双峰乡大皿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炼火”就在这里流传了千年。大皿村党支部书记羊步升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在此基础上又做足“文化”功课,修整了文化广场,将穿村而过的小桥流水两旁的民宿全部修葺一番,沿溪两岸做了景观灯,还种上梅树、柳树,加上超高的负氧离子浓度,更让大量游客们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流连忘返。
“村里越来越好,不少打工的年轻人回来都不愿意出去了。”磐安县新渥街道纪工委书记陶旭明对乡村旅游业带动的乡村振兴也深有感触。几年前,他对口联系的盘峰乡三亩田自然村只有三十多户,年轻人大多在外,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为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看好上有磐安滑雪场,下有灵江源景区的地理优势,创新推出“统一规划、设计、拆除、建设、安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出一条“景村共享共荣”的发展道路。这个曾经寂寂无闻的小山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乡村旅游地。在磐安已经开了20多年民宿的山里佬黄精小院主人陈献礼见证这几年磐安民宿的发展也深有感触:看到周边村镇依托青山绿水致富,他所在的新渥街道殿口村今年也要老村改造,到时家家建起民宿,他的小院也要再进一步,向高端和药膳发展了。
三亩田村新夜景。孔黎明摄
“好几家民宿去年一年就赚了十几万,盖房成本马上就要收回来了。”陶旭明告诉记者,每年的旅游旺季,民宿一天三百块还一房难求,村民们看到他这位曾经为新村建设费尽心血的联系人都格外亲切,拉着他说着家里的生意经、致富路。
三年后回家看发展,变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新楼、新路,不变的是家乡的青山、绿水;变的是老乡们越来越开心的笑脸,不变的是他们的勤劳本质和浓浓的乡情。一到晚上,村里一排排大红灯笼亮起来,映红了家人的笑脸,也照亮了村庄乡村振兴的发展路。(李娜 黄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