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2023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 风正一帆悬

人民网记者 唐维红 陈星星 赵艳红
2023年10月06日19:22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丝路三万里,今朝启新程。

金色的9月,满载浓香咖啡豆的亚吉铁路货运列车,从东非腹地埃塞俄比亚高原,穿越高山、平原和沙漠,抵达非洲最东端的吉布提海港。

早在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曾4次到访非洲东海岸,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中非交往的悠久历史。600多年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亚吉铁路贯通东非高原,铺就繁荣之路。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非携手同进,合作成果丰硕,芬芳满园。

亚吉铁路集装箱列车在吉布提纳嘎德车站集结。受访对象供图

亚吉铁路集装箱列车在吉布提纳嘎德车站集结。受访对象供图

繁荣之路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9月16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28岁的法伊萨驾驶列车,驶出亚吉铁路英多德车站。学生时代从未坐过火车的他,如今可以独立驾驶火车驰骋在埃塞高原,将埃塞的咖啡豆、谷物、花岗岩等特产运往吉布提港出口换汇,内心无比自豪。

亚吉铁路协助埃塞俄比亚政府运输粮食。受访对象供图

亚吉铁路协助埃塞俄比亚政府运输粮食。受访对象供图

亚吉铁路横跨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全长752.7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是非洲大陆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和最长距离的电气化铁路。它将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货运时间,从原公路运输的7天降至10余小时。

“安全、价格和速度是客户选择运输服务时最关注的因素。”亚吉铁路市场营销部负责人萨米尔向记者表示,亚吉铁路帮客户节省了运输成本,其产品将更具市场竞争力。

亚吉铁路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建并运营,整个项目采用了全套的中国标准,实现了从融资支持、设计标准、装备采购、施工、运营全流程中国化。

开通运营5年来,亚吉铁路累计发送货物743万吨、旅客近53万人次,运输收入保持着年均35%以上的增长。吉布提《民族报》评论称,通往繁荣和发展的亚吉铁路不仅会提振吉埃两国经济、增进人民往来,还能显著强化区域经济融合。中国驻吉布提大使胡斌表示,包括亚吉铁路在内的中吉基础设施合作项目,为吉布提不断向实现“2035年”愿景目标迈进提供了巨大动力。

莱基港实行7×24小时装卸作业机制。受访者供图

莱基港实行7×24小时装卸作业机制。受访者供图

埃塞咖啡坐火车飞驰,尼日利亚橡胶乘船出海。9月14日,一艘来自中国上海的集装箱船靠泊莱基港,运来了中国的轮胎、东南亚的原材料,又装上橡胶等物资返航。“今年5月,公司10个集装箱货物抵达莱基港,7天内即通关卸货。而此前通过其他港口需要约一个月。”尼日利亚拉各斯一家日化用品生产商向记者介绍莱基港带来的物流便利。

莱基港位于拉各斯自贸区,是尼日利亚第一个配备集装箱岸桥的现代化深水港,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尼日利亚港务局等合资开发。在开港运营仪式上,拉各斯州州长巴巴吉德·桑乌鲁称“莱基港将使拉各斯成为中非、西非地区的海运物流中心”。

铺路建港,联通八方。中国支持非洲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振兴的优先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采取多种模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运营和管理。亚吉铁路、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莱基港、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多哥洛美集装箱码头……一大批“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成为支撑起非洲大陆的“钢铁骨架”,为地区互联互通和一体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20年,双方在非洲合作建设的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上百个、网络服务覆盖7亿用户,”中国驻非盟使团团长胡长春大使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长期制约非洲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它意味着独立和自决。”加纳全国民主大会党创始成员及全国政治委员会委员奥普库如是评价“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带来的民用基础设施。

东方工业园华嘉铝业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摄

东方工业园华嘉铝业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摄

梦想之园

“感谢中国企业为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杜卡姆市,女工梅兰特告诉记者,在东方工业园工作的5年间,她的收入提高了4倍。

梅兰特所在的利达服饰,是埃塞最大的牛仔裤生产企业,从棉花—线纱—牛仔布—牛仔裤全产业链都设立在园区,大大促进了当地就业。同时,其源头材料棉花在埃塞本土采购,破解了因外汇紧缺进口材料难问题。

沿亚的斯亚贝巴—阿达玛高速公路驱车向东南方行驶约16公里,“东方工业园”的巨幅招牌映入眼帘。园区内一排排的厂房排列整齐,运送原材料和产品的卡车穿行其中。该园由中国民营企业创办,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个工业园,协议规划总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2.33平方公里,已全部落成。

东方工业园董事卢其忠向记者介绍,园区目前入驻企业超过140家,涉及建材、鞋帽、纺织服装、汽车组装和金属加工等行业,共有员工总数约2.4万人,其中中方人员约1200人,其余都是本地员工,70%至80%是女工。

而在10年前,杜卡姆还是一个人口只有6000左右的小镇。现如今,随着东方工业园的入驻,小镇人口呈几十倍增长。从原来的草原,到现在的人口密集城镇,杜卡姆也由镇升级为市。

2007年6月,东方工业园被埃塞政府列为该国“工业发展计划中重要的优先项目”。该园的建设和发展为《埃塞俄比亚工业园法》的推进实施提供了切实的参考依据,同时促进了埃塞俄比亚相关土地法规的调整。

埃塞俄比亚投资委员会主任莱利斯表示,东方工业园为埃塞吸引了大量投资。“这推动了埃塞的经济发展,并为我们的人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华坚轻工业城,制鞋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摄

在华坚轻工业城,制鞋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摄

“中国师傅教给我专业技能和中文。”在同样是由中国民营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创办的华坚轻工业城,班长敏德瑞正在车间查看生产线运行情况。他毕业于马达瓦拉布大学,已在这里工作8年,目前负责管理150名埃塞本土员工。“我们生产的鞋子能够出口创汇,这很有成就感。”

筑巢引凤。不仅是在埃塞俄比亚,在毛里求斯、尼日利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都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园区的身影。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70亿美元,是非洲第4大投资来源国,目前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有3000余家。通过与非洲国家合作建设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吸引中国等各国企业赴非投资,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开展本土化经营,增加了当地就业和税收,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合作,为非洲工业化进程不断注入新动能。

尼日利亚和平与冲突解决研究所研究员巴巴图恩德直言,“中国是非洲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好伙伴”。

亚的斯亚贝巴友谊广场的南洋杉。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摄

亚的斯亚贝巴友谊广场的南洋杉。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摄

友谊之树

“你好,欢迎来埃塞!”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总理府脚下的友谊广场,接连有当地人用中文向记者打招呼。马蹄莲花形状的国花演讲台两侧,葱郁挺拔的南洋杉吸引了大批游客拍照。

友谊广场是中国援埃塞俄比亚河岸绿色发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埃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占地28.58公顷。此前这里是污水横流的垃圾场,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后,仅11个月的时间,这里摇身一变,成为非洲功能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综合广场之一。

“这些南洋杉共有76棵,象征着埃塞76个民族。”中交一公局集团埃塞员工泽耶迪摸着其中一棵告诉记者,“这是广场修建时,一位埃塞老人赠送的”。

“我看到你们建的广场在移树,我家院子有一棵南洋杉,我想送给你们,现在就去移吧,我可以再种棵小的。”埃塞俄比亚缺少专业绿化苗木公司,正当广场寻树工作深陷瓶颈时,一位老者主动提出无偿赠送。这棵高达12米的南洋杉,市场价格约合人民币两万多元。

“中国企业帮我们建的广场太棒了。”距离南洋杉不远处的一家咖啡店,经理德贝拉向记者道出了这座广场对当地人的意义。“我在这附近住了15年了。原来这里非常糟糕,堆满了垃圾……建成广场后,环境好了,游客多了,附近居民的收入也多了。”

河岸绿色发展项目还为埃塞俄比亚带来了旅游收益增长、就业岗位增加,更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问题。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赵志远指出,该项目对提升埃塞国家形象、丰富埃塞人民生活、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新人和亲友在亚的斯亚贝巴友谊广场合影。人民网记者 陈星星摄

一对新人和亲友在亚的斯亚贝巴友谊广场合影。人民网记者 陈星星摄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被国外媒体称赞“连长颈鹿都很满意”的蒙内铁路,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注重保护非洲生态的又一例证。

肯尼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非地区的支点。蒙内铁路连接着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港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全长约480公里,是肯尼亚独立以来建设的首条铁路,由中国路桥承建。

根据沿线野生动物迁徙路径以及活动习性,蒙内铁路在野生动物园区设置了动物通道和过桥涵洞,7米以上的桥洞高度就连长颈鹿也能悠闲从容地通过。铁路从空中穿过,动物们继续在自然界悠然自得,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

绿色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底色。一直以来,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应对气候变化、谋求绿色发展的相关努力。继“八大行动”中的绿色发展行动之后,绿色发展工程作为“九项工程”之一列入《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在绿色发展工程项下,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正式挂牌,中非绿色创新计划启动,中国企业承建的尼日利亚宗盖鲁水电站、中非萨卡伊光伏电站等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进展顺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遥远的非洲大陆被反复印证。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格万加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框架内的所有发展,都在努力实现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布鲁斯跟中国老师王学民走在希望的田野。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摄

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布鲁斯跟中国老师王学民走在希望的田野。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摄

希望之地

“看中国专家操作,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施肥是要精准地在根部打孔。”8月初的清晨,阿布贾,中国援建的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来自博尔诺州的布鲁斯正在观察中国老师王学民如何间苗。他教乡亲们中国的施肥、防治虫害技术,成功延长了辣椒秧的育果时间,原本一季产5公斤辣椒的地块,产量增长到30公斤。

尼日尔河与贝努埃河在尼日利亚境内的汇合交融,浇灌了两河沿岸的千里沃土。然而受限于农业技术水平等因素,该国每年仍需进口220万吨大米,已连续20年成为食品的净进口国。

中方援尼农业示范中心项目涵盖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和服务中心、小型农产加工技术示范中心、新能源节水灌溉设施用房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通过充分展示中国现代化农业技术并开展交流合作项目,帮助尼提升农作物产量及农业现代化水平。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崔建春称“该项目对尼日利亚乃至整个非洲农业和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就是为了帮助当地人种好粮食,养活自己!”2003年10月,王学民作为中尼“南南合作”农业项目派遣的技术员首次来到尼日利亚,此后在这片土地耕耘了近20年。

2017年,王学民和同事们与国内先进育种公司合作,研发出适合尼日利亚的新水稻品种,产量比当地原来的主推品种增产30%左右。他们梦想着尼日利亚变成“非洲粮仓”!

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小型农产品加工车间。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摄

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小型农产品加工车间。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摄

也正是在2017年,中国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推进农业国际合作的框架思路、合作重点,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有了顶层设计。

授人以渔。中国积极同非洲分享农业发展经验技术,支持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链建设和贸易发展。和王学民一样默默耕耘的中国农业专家遍布非洲,播撒希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11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通过实施援非百名农业专家、援非农业专家组等项目,培训非洲当地5万余人次,建成23个农业示范中心。

在马达加斯加,从中国湖南引进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让当地农民吃上饱饭,还有余粮出售。在卢旺达,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的菌草技术培训深受欢迎,这项技术不仅帮助解决食品来源和生计问题,还能够护坡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截至2020年底,中国在非农业投资企业超200家,涉及非洲国家共35个,投资存量11.1亿美元,投资范围涵盖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产业,超过350余种非洲农产品食品可开展对华贸易,中非农业贸易稳步增长。

非盟驻华代表奥斯曼评价称,非洲与中国的合作正有力促进非洲国家实现包容性农业转型。

独行快,众行远。10年,携手筑梦!10载,绘就华彩!

截至目前,52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非洲是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口中‘没希望的大陆’,如今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非合作站上发展前沿。”非洲政策研究所中国—非洲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内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下一个10年,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将乘势而上,推动中非关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编:章斐然、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