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端牢“中国饭碗” 激发振兴活力

中部地区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2024年06月11日08:47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新华社太原6月10日电(记者赵东辉 晏国政 王飞航)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中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中部省份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

想方设法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夏粮抢收忙。在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的一块麦田里,小麦收割机手谢国兵打开手机里的“河南农机云”软件,点击“开始作业”。2个多小时后,他点击“结束作业”,弹出的收割面积是“23.6亩”。

像这样的忙碌场景,谢国兵今年夏收时节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如果农户着急收麦却没有收割机,就可以在这个软件上搜索离自己最近的收割机,点击‘联系机手’,就能拨通电话。”谢国兵一边演示一边说。

从开镰到现在,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战,河南全省超过8500万亩小麦已接近收获完毕。

河南小麦产量全国第一,安徽被誉为“江淮粮仓”,山西是“小杂粮王国”……作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骨干力量。眼下,中部地区夏粮收获已接近尾声,从一些地方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来看,夏粮生产形势较好,有望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粮食丰产的背后,离不开耕地质量这个“关键变量”,也离不开科技创新与良种、良技、良法的推广。

藏粮于地,筑牢丰收之基。中部各省近年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增加,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创造了有利条件。

良种是农业“芯片”。湖南省农科院已自主建立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体系,成果应用实现了双季稻大面积示范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河南建设了种业创新高地,一座立足河南、服务全国的“中原农谷”在新乡悄然矗立;山西持续推动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在全省布局5大领域2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芯”,已成为中部各省抓粮强粮的共识。

智慧农业,赋能粮食生产。手机App一点,就能知道田里空气和土壤温度、湿度、养分情况,以及如何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在中部省份不少“智慧农业”示范田中,物联网技术已成为提质增效利器。

三产融合释放农业发展潜力

随着端午节到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前青塘村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走进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村庄,空气中散发着粽子的清香,村里的粽子加工厂传来煮粽子的“咕嘟咕嘟”声。

在前青塘村的粽子加工厂,56岁村民王金莲包好一个粽子仅仅需要15秒。“现在每月能挣上五六千元。”她说,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不少,还方便照顾家里。

作为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临县青塘蜜浸大枣粽知名度越来越高。如今,青塘粽子已成长为大产业。今年青塘粽子产量预计超过3000万个,销售额有望突破7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

农业是古老的传统产业,也是承载希望的朝阳产业。古新之变,关键在于一个“融”字。中部省份立足“农”、发展“农”、超越“农”,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传统农业释放出更大的潜力。

走进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鑫波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流水线上正在灌装晶莹饱满的“孝昌太子米”。近年来,当地通过统一品牌、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质量、增效益、创品牌,“孝昌太子米”区域公用品牌不断彰显。

根据规划,到2025年,孝昌县将实现中高档太子稻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全县稻米生产、加工和销售产值过亿元企业4家以上,发展“孝昌太子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到10家。

农业提质增效,不仅要赋予其更多市场价值,也要不断拓展其多种功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等一系列“农业+”项目也在中部农业异彩纷呈。

在花海中拍照留念,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依托土豆花开满山坡的花海景致,山西省岚县已经举办了9届“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

在岚县河口乡王家村,村里的310户村民几乎都从事与土豆相关的工作。开了一家农家乐的村民王爱珍在旅游高峰期每天能接待四五十人左右,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如今,土豆带动当地种植、加工、文旅、餐饮等产业,涵盖了岚县大约80%的劳动人口,形成了近15亿元的产业规模。

全面深化改革 乡村振兴活力迸发

1978年冬,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为吃饱肚子摁下红手印,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农村改革在中部大地上持续深入推进。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到推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创新,从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活力迸发。

炎炎夏日,在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唐兴镇石桥村,收割机在麦田间来回穿梭。“我们村采取全产业链托管,良种、农资、管理、收获等全部由村集体负责,农户不用操心。”石桥村党总支书记赵小冬说,全村已有100多家农户与村集体签订了合作协议,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今年共托管农田500多亩,预计可带动村民增收超过10万元。

近年来,翼城县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通过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实现了劳力得解放、土地有人管、收益有保障,有力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难题。

种地难题解决了,村民和村集体的“腰包”也要鼓起来。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中部地区越来越多的村民变成股东,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农村集体经济得以持续壮大。

在湖北省江陵县“联村发展”产业园,拳头大小的吊瓜密密麻麻吊在尼龙网下,长势正旺。“村集体有钱出钱、有地出地,大家每年按出资比例分红。”江陵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我们不仅入股吊瓜产业园,还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优质粮食。”江陵县秦市乡秦家场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金平说,今年是个丰收年,预计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比去年增加123%,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山野田间活力涌,奋发崛起正当时。从太行山到井冈山,从黄土高原到江汉平原,以改革为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一幅乡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振兴画卷正在广阔的中部地区徐徐展开。(完)

(责编:王震、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各地迎来客流返程高峰 交通部门多措并举保障旅客出行安全、顺畅
  人民网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乔雪峰)6月10日是端午节,也是小长假最后一天,各地迎来返程高峰。为应对可能出现的返程、团聚、出游需求叠加的大客流,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多措并举,坚持守牢安全底线、充实运能运力、细化服务措施,让恰逢端午节的返程之路更安全、更顺畅、更暖心。…
“端午经济”升温 释放“假日经济”消费新活力
  粽香四溢、艾叶流芳,龙舟竞渡……今年的端午假期,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打造“新中式”消费热点,热气腾腾的“端午经济”释放出“假日经济”消费新活力。 在广东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叠滘赛龙舟”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云南曲靖,人们用五彩缤纷的“花米饭”作为原料,加入火腿、腊肉、大枣等辅料制作“七彩粽”;在湖南益阳,小朋友在博物馆全身心投入五彩绳的编织中;在湖北秭归,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手工香囊;在内蒙古,博物院里上演的“古乐端阳—端午传统音乐秀”让人感受到传承千年的文化内涵…… “这个端午节,带着孩子看看龙舟赛,穿着汉服逛逛非遗市集,包个粽子,做个香囊,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文化知识,感觉特别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