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贵州创新机制赋能农业发展,老把式和农业专家——

同种一块地 共解一道题

本报记者 黄 娴
2024年06月20日06: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夏日清晨,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松林镇的田间地头,已有不少忙碌的身影。还没顾得上照看自家的玉米,村民王国新就赶着去村口迎接老朋友——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科科长杜玉婕。

  一个是农家老把式,一个是农业专家,去年这个时候,王国新和杜玉婕差点为了种地“吵起来”。

  事情要从2022年4月说起。当时,贵州省启动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鼓励农技人员“揭榜挂帅”开展技术竞赛。不同于以往的农技服务,“揭榜挂帅”将农民和专家紧紧联结,“拴”到了一条绳上。基层根据实际困难提出需求、发布“榜单”,全省的农技专家都可以来“揭榜”。

  “榜”上有什么内容?

  “‘水稻增产8%以上高产示范’‘茶园绿色防控’‘玉米百亩方平均亩产800公斤’……”贵州省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办公室负责人王文虹如数家珍。通过充分征集各方建议,经专家团会商研究,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基础榜单129个、创新榜单293个,基本覆盖全省粮油生产和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技术服务领域和关键技术难题。

  “定人、定点、定目标。”已是第二次“揭榜”的杜玉婕,对整个流程颇有心得。2022年,她参与的团队曾取得亩产玉米900多公斤的成绩,但因未达到目标产量而“落榜”。

  “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怎么能找出问题所在?”杜玉婕并未气馁,而是更加坚定了到田间地头找方法的决心。

  去年年初,杜玉婕又来“揭榜”了,并且再次“挂帅”,与遵义市农业农村系统的4名农技人员组成玉米高产服务团。随后,团队看中了农户王国新田地基础条件好、示范引领效果好的优势,与他签订服务协议,在688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启了玉米高产示范点创建工作。

  “解决贵州玉米单产‘卡脖子’问题,栽培密度很关键。”杜玉婕发现,遵义地区玉米的栽培密度为每亩2000—3000株,可以实现平均亩产400公斤,这种稀疏的种法限制了玉米单产的提升。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结合当地海拔和气候条件,团队决定将栽培密度设置为每亩4250株。

  说干就干。晒种、浸种、播种育苗,两周时间一晃而过。

  “大家都说,种得这么密,哪还有得收?”到了移栽种苗的阶段,王国新反而打起了退堂鼓。

  “这是新品种,肯定错不了。”下到田里,杜玉婕耐心地向王国新解释,团队通过品种比较试验选出的“真玉8号”,是贵州省农科院的自育品种,不仅出籽率高,还耐密植。

  “有了良种、良法,还要有良才。”杜玉婕回忆,为了彻底打消王国新的顾虑,她和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开展分工合作,为各个种植环节精准制定了方案。

  “先施足底肥,再分3次适期追肥……”从定向移栽、精准施肥到科学防控,只要有空余时间,大家都会来到王国新的田里,一边挽起裤脚干农活,一边手把手指导。

  去年9月6日,听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要组织专家现场验收“揭榜挂帅”成效,王国新一大早就迫不及待来到田里。“经过全田实割实收,折干折净,单产为每亩1081.23公斤!”在对试验田块进行全田实割实收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专家告诉王国新,这块田创下了黔北地区有史以来玉米最高单产纪录,也是贵州省玉米种植的最高单产。

  “揭榜挂帅”成功!围观人群中传来阵阵欢呼。面对前来打听高产秘诀的乡亲们,王国新自信地说:“跟着专家学,用好技术干,致富不用愁。”

  日头渐高,杜玉婕与王国新走在田垄上,望着两侧玉米发出的嫩绿新苗,期待着今年的好收成。“今年,团队将选用‘真玉10号’新品种进行试验,争取更好的单产成绩,同时计划在全市推广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助力更多农户增产丰收。”杜玉婕说。

  

  ■链接

  据统计,2022年以来,贵州省共有38212人次农技人员和4783个团队踊跃“揭榜”,累计开展技术服务240万余次,解决生产难题14.3万个。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有2954个技术团队参与“揭榜挂帅”,榜单完成率超95%。下一步,当地将推动更多农民参与到高产示范行动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形成更紧密的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联动机制。

  在“揭榜挂帅”行动引领下,越来越多农技人员奔走在贵州的广袤山乡间,加速释放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2022年,贵州省粮油产量创5年来最高纪录,粮食平均亩产增长1.8%;2023年,贵州省粮食平均亩产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17元,同比增长8.1%。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1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