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规模增长近20%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 丁怡婷
2024年06月21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累计增长35%”“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能源结构更绿、供应韧性更强、产业体系更新、治理基础更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能源结构更绿。非化石能源供给提速,“十四五”前3年的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4倍,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

  供应韧性更强。2023年煤炭、油气等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48.3亿吨标准煤。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目前超过30亿千瓦。近年来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连续7年每年增长超100亿立方米。

  产业体系更新。新能源发电技术保持世界领先。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智能微电网推动“源网荷储”融合发展,虚拟电厂引导电力用户高效、主动参与需求响应。

  治理基础更实。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稳步建设,能源领域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制度更加健全,绿色电力证书、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等政策机制深入实施。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规模增长近20%,有力保障了经济和民生需要。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预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

  如何统筹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章建华说,一方面,做好消费侧节能降碳的“减法”。贯彻落实《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持续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升级,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电能替代,增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到2025年建成充电基础设施1200万台左右,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争取提高到30%左右。

  另一方面,做好供给侧非化石能源提质扩量的“加法”。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统筹推进核电、水电、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同时,要以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为抓手,促进绿电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推动能源需求增量更多由非化石能源满足。

  新能源消纳需求增加,我国将推进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超过全球的一半。

  “这得益于广阔的市场空间、积极的政策支持、及时的政策调整、广泛的市场参与、持续的技术创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电力需求体量巨大,新增装机需求旺盛;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后,逐步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市场化程度高、民营企业活跃、市场竞争充分、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随着新能源发展提速,截至4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超过11亿千瓦、同比增长约38%,消纳需求大幅增加。针对如何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表示,将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今年着力推动33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37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还将积极推进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提升省间互济和资源共享能力。“提升大电网消纳能力的同时,将加强配电网建设改造,打造坚强灵活网架,提升智能化水平,完善调度运行机制。”杜忠明说,到2025年,配电网将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力。

  李创军介绍,为了更好促进新能源发展,还将积极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形成更加及时反应电力供需的分时价格信号,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多用电,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

  煤矿智能化建设投资累计完成超1120亿元,能源普遍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

  煤炭是我国当前的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介绍,过去10年,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煤矿建设,合理增加先进产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煤炭开发进一步向西部资源条件好、竞争力强的地区集中,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原煤产量由2013年的25.9亿吨提高到2023年的38.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比重提高11.8个百分点。矿井数量由1万多处减少到4200处左右,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为我国煤炭生产主体。

  绿色智能发展成效显著。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都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煤矿智能化建设加速发展、纵深推进,截至5月底,煤矿智能化建设投资累计完成超1120亿元,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232个。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显著,据初步统计,重点煤矿企业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减少6人以上,劳动工效提高20%以上。

  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统筹推进落后煤电机组淘汰和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截至去年底,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煤层气开发利用实现跃升发展。建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基地,2023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17.7亿立方米,比2013年增长近3倍,成为天然气供应的有力补充。

  民生用能水平既衡量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也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水平。章建华介绍,我国大幅提升能源普遍服务质量和水平。2015年底,全面解决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人人有电用。2020年底,实现了县县通大电网,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村村通动力电,有力保障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同时,积极回应群众绿色生活用能所盼所需。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居民取暖条件显著改善。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接近1000万台,95%以上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形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我国累计建成投运光伏扶贫电站2636万千瓦,每年可产生约180亿元的发电收益。

  近期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如何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稳定供应?杜忠明表示,接下来,将强化监测预警,充分发挥高峰时段系统顶峰能力,加快支撑性电源建设,指导各地做实做细工作预案,进一步优化负荷管理措施并精准细化执行,坚决守住不拉闸限电的底线,坚决保障民生用电需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1日 02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