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智能模型精准预测生物炭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效果

2025年05月15日08:40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智能模型精准预测生物炭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效果

  科技日报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马爱平)记者14日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获悉,该所产地环境监测与预警创新团队日前在国际期刊《危险材料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成果,首次构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炭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效果智能预测模型。该技术通过深入量化生物炭结构性质、土壤理化性质与修复效果之间的复杂关联,成功实现了修复材料的精准匹配与方案优化。

  “镉作为一种常见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容易通过作物富集进入食物链,从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生物炭因其独特的多孔结构、高稳定性及强吸附能力,被广泛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论文通讯作者、团队首席科学家安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传统修复材料生物炭筛选主要依赖田间试验或实验室培养的“试错法”,存在周期长、成本高、地域适配性差、机制认知模糊等痛点。

  针对这些痛点,研究团队以生物炭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为基础,检索过去二十年中发表的同行评议文献近1700篇,系统分析了234组试验数据,最终建立了生物炭修复土壤镉污染的案例库。

  论文第一作者、团队副研究员杜兆林介绍,研究突破性地将机器学习算法引入修复材料设计领域,成功构建了包含“生物炭结构性质—土壤理化性质—施用参数”的智能预测模型。

  通过特征工程及超参数优化后的随机森林算法,该模型实现了多项创新:明确生物炭结构性质为首要影响因素,其中pH值是决定性参数;具备动态模拟能力,只需输入特定土壤的理化性质数值和生物炭结构性质数值,即可输出镉钝化效率预测值,误差范围控制在±5%以内;可提供区域适配方案,提供实现区域最佳镉污染钝化效果的理想生物炭结构性质数据集。

(责编:杨曦、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大藤峡水利枢纽累计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
  人民网北京5月14日电 (欧阳易佳)据水利部消息,截至5月14日5时,位于广西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累计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服务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红水河十个水电梯级开发的最后一级,大藤峡工程是广西电网主力调峰、调频电站,共布置8台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160万千瓦。…
七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人民网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黄盛)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7部门在5月14日联合发布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将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作为重要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适当兼顾早中期中小微企业,支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