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季风演变规律揭示

科技日报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陆成宽)通过分析过去300万年间地球不同暖期的气候数据,并结合三种典型的未来增暖情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功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夏季风的演变规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14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南亚夏季风的变化,影响着10多亿人口的水资源供给。在未来增暖情景下,数值模式普遍预估,南亚季风环流将减弱但降水将增加。“然而,来自古气候的证据却显示,南亚季风环流和降水在过去暖期均增强。这一差异对我们理解和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季风系统的演变提出了挑战。”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说。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整合了包括上新世中期、末次间冰期等地质时期的气候数据,以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气候预测模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他们发现,无论是远古时期由植被覆盖变化、地球轨道变化等引发的暖期,还是当前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南亚夏季风均呈现出“降水总量增加,区域分布改变”的共性特征。
南亚季风降水增加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首先是全球变暖使大气中水汽变多,导致湿区降雨更猛、干区更干;其次是欧亚大陆及北非地区异常升温,改变了季风流动模式,致使南亚地区出现“南干北湿”的格局。
科研人员创新性地利用地质时期气候数据建立统计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南亚夏季风变化的未来预估中,其准确性经检验与现行气候模型结果高度吻合。这表明,古气候记录对有效校正现有预测模型,进而提升未来季风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潜力。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伴随全球变暖持续,极端事件将逐渐增多。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大藤峡水利枢纽累计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
- 人民网北京5月14日电 (欧阳易佳)据水利部消息,截至5月14日5时,位于广西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累计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服务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红水河十个水电梯级开发的最后一级,大藤峡工程是广西电网主力调峰、调频电站,共布置8台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160万千瓦。…
- 七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 人民网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黄盛)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7部门在5月14日联合发布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将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作为重要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适当兼顾早中期中小微企业,支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