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1.4亿年前牡蛎化石揭示远古气候图景

2025年05月15日08:54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1.4亿年前牡蛎化石揭示远古气候图景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通过研究1.4亿年前的牡蛎化石,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发现,在恐龙横行的白垩纪早期,地球虽然是一个处于高温状态的“温室世界”,但存在显著季节性温差,甚至会存在和现今地球两极永久性冰川状态完全不同的周期性冰川。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以牡蛎为代表的增生生物,其壳体像树轮一样,每年形成明暗交替的生长纹。夏季高温时,壳层生长较快、结构疏松,形成“亮带”;冬季低温时,生长减缓、结构致密,形成“暗带”。“这些生物贝壳就像自然界的时光记录仪,它们详细记录了地球气候变迁和生态系统演变的历史。研究这些远古贝壳,能帮助我们为未来生态发展找到科学方向。”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说。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通过研究牡蛎化石上的生长纹路,采用精密仪器分析这些“自然温度计”的化学成分,确认化石保存完好、未受破坏。他们发现,早白垩世,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天水温比夏天低10℃至15℃,和现在该区域季节温差相当。研究人员通过气候模拟,发现当时可能有季节性冰川融水注入海洋,就像现在夏天格陵兰冰盖—冰川融化那样。

  当前,人们常把全球变暖简单理解成“越来越热”。但最新研究提醒我们,气候系统经常会喜怒无常:温室气体增加可能让季节温差更大、极端天气更多,而不会均匀升温。研究发现,1.4亿年前地球上那些转瞬即逝的冰川,可能是当时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球轨道周期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提示我们即使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局部地区的重大地质事件叠加人类活动,也会导致出现意料之外的降温事件。

  丁林认为,这项研究如同为古老气候图景打开一扇新窗,打破温室气候单一叙事,不仅刷新了对远古气候的理解,也为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责编:杨曦、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大藤峡水利枢纽累计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
  人民网北京5月14日电 (欧阳易佳)据水利部消息,截至5月14日5时,位于广西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累计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服务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红水河十个水电梯级开发的最后一级,大藤峡工程是广西电网主力调峰、调频电站,共布置8台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160万千瓦。…
七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人民网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黄盛)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7部门在5月14日联合发布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将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作为重要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适当兼顾早中期中小微企业,支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