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沪深两市呈现明显的冲高回落态势,技术上构筑圆弧顶的趋势较为明显。不过,由于经济基本面与政策层面对A股的利好因素仍然延续,市场普遍预期A股只是进入短暂的调整期,中期走强的趋势并未改变。从上周五盘面表现来看,短线调整的动力稍显不足,且部分个股已先于指数调整到位。因此,在短期难现深幅调整的前提下,后市A股或重拾反弹,在银行股稳住大盘的背景下展开新一轮结构性行情。
银行估值修复未到位 调整空间有限
本轮反弹至今,银行板块的崛起对于指数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尽管本轮反弹很大程度上基于经济阶段性回暖的预期,但诸如地产、有色、煤炭、石化等典型的周期权重板块并未有突出表现,指数的上涨主要受到银行股的带动。
截至上周末,中信银行指数自2012年12月4日以来已累计上涨了34.27%,远远跑赢大盘。其中,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龙头品种累计涨幅均超过了50%。A股投资者虽然对于题材股动辄翻倍的走势并不奇怪,但对于银行股这种权重板块如此凌厉的走势则难免心生担忧。毕竟,银行板块是A股中市值权重最大的板块,推动其持续上涨的资金又从何而来?
这种担忧虽然不无道理,但显然囿于了A股历来“权重搭台,题材唱戏”的固定思维。毕竟除了短期银行股累计涨幅过大外,无论从基本面还是估值的角度,都没有可以支撑银行股深幅调整的理由。根据统计,目前银行板块TTM市盈率为6.44倍,市净率为1.25倍,考虑到银行股在2012年业绩将继续增长,其估值水平将进一步下降。因此先行买入银行股的投资者有足够的理由坚定持有,直到对中国经济以及人民币资产的升值前景产生分歧。而从估值修复的角度来看,内地银行股不足7倍的市盈率,加之有政府信用做背书,即使从底部上涨了34.27%,银行股仍然被严重低估,其估值修复远未到位。
因此,即使在观望资金不急于入场的情况下,银行股也更可能保持横盘震荡的格局。正是在银行股“不动如山”的背景下,指数的调整空间将十分有限。
后市料震荡盘升 把握结构性机会
理论上,从技术角度而言,沪综指从最高2362点调整至年线附近,方能将浮筹彻底洗去,实现各项技术指标的完美修复。但市场从来是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很难完全按照技术形态复制后市走势,完美的技术修复很可能只是投资者的一厢情愿。
目前来看,由于1月份汇丰PMI初值显示国内经济持续回暖,而管理层对于股市的呵护之意非常明确,基本面与政策面都利于A股反弹的持续,因此近期A股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而由于热钱的持续流入,QFII对于银行股的情有独钟决定了银行股短期不可能出现深幅调整,后市A股更有可能重返强势震荡格局,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完成技术性修复。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本周沪综指很有可能重返强势格局,若盘中出现指数急跌的情况,很有可能是主力资金的诱空洗盘行为,投资者需要注意。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春节前指数可能呈现震荡攀升的格局,不排除挑战2362点的前期高点,但指数的逼空走势难以再现,除非政策面出台超预期的利好。
具体策略上,投资者可以关注三方面机会。首先,对于稳健投资者而言,银行股仍是不二选择,但需注意的是,由于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市值相对较小的银行股短期涨幅较大,投资者不妨关注涨幅较小的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补涨机会。其次,对于风险中性的投资者而言,由于市场对经济阶段性回暖已达成一致预期,而以水泥、有色、煤炭为首的周期股实际上在本轮反弹行情中呈现滞涨走势,因此在银行股高高在上的情况下,场外资金更可能涌入上述周期板块。最后,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而言,具备概念、题材的个股仍是首选,预计在大盘强势震荡过程中,个股仍将具备赚钱效应,特别是在年报公布期间,兼具绩优、题材、高送转特征的中小盘股仍将成为活跃资金的首选。
需要指出的是,A股强势反弹的基础在于经济复苏预期与管理层力挺股市。若后期经济数据不能延续回暖态势,或政策层面出台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则反弹极有可能戛然而止。当然,目前来看上述情景的发生至少很难在1、2月份出现,因此,当前A股仍处于“蜜月期”,过度“恐高”毫无必要。
长假之前市场有望继续走强
上周五的小阴线,是沪指自1949点启动的反弹行情中第一次连续两日收在10日线之下。并且,指数连续9个交易日维持区间震荡走势,也打破了反弹以来4-6个交易日的震荡之后即有突破走势发生的套路。从技术角度来看,9天的震荡行情应该是单边行情的调整极限,所以本周一是重要的一天。如能收阳甚至强势收复10日均线,则表明单边行情有望持续;反之,如收小阴线或窄幅震荡,则预示调整行情拉长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近期银行股的超强走势大大强于市场预期,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低估值的银行股处于估值恢复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银行板块不断有利好信号出现。其一是1月份银行新增信贷幅度可能会超出预期。机构调研显示四大行1月前两周信贷3000亿元左右,远超去年12月同期数据,并且也超过去年1月数据。由此计算,1月份全行业信贷有望超万亿,将扭转过去几年以来1月份新增信贷持续下滑的态势,也将增加投资者对于银行业利润增长的期待。另一个因素是央行启用的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被市场理解为银行业的利好。银行一般会保留超额备付金用来管理流动性、应对存款季节性调整,而央行启用SLO可以系统性改善流动性短期供给,银行可以选择降低超额备付,来投放更多的贷款和债券资产。由此市场认为银行股或许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来源,所以银行股仍然具备向上的动力。
除了银行股以外,经济增长数据也依旧维持乐观景象。上周四公布的今年1月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值达到51.9%,继续上行并创出24个月以来的新高,强化了各界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自底部复苏的信心。汇丰PMI预览值数据中,除成品库存外,各项指数都处于扩张区间,尽管外部需求依然起色不大,但在去年四季度开始增加投资之后,内需拉动的经济复苏有望延续。在PMI分项数据中,1月投入价格指数高于出厂价格指数,表明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可能会吞噬一部分利润,所以还需要继续观察后续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免遇到企业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出现。
自月初以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已成为左右股价表现的又一重要因素。除银行这样早已被确认业绩高速增长的行业以外,其他公布业绩增长高于预期的公司往往获得市场热捧,如华数传媒、赛维智能、冠豪高新等,股价均是在公布业绩增长预告前后出现较大幅度上扬。而业绩增长低于预期甚至出现亏损的公司,股价表现往往较为疲弱,即使在今年以来大幅反弹行情中也出现了负回报,例如长亮科技、银河磁体、长方照明等。随着年报公布逐渐进入密集期,上市公司业绩实际增长情况将对股价产生更重要影响。笔者建议投资者要尤为注意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表现。投资者一直对中小板和创业板给予更高估值,就是看重其成长潜力和股票的稀缺性,但在笔者对过去几年上市公司业绩进行梳理以后,却发现小盘股业绩增长能力并不会比其余公司更高,而是基本与经济周期走向一致。从稀缺性来说,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大扩张之后,小盘高新企业上市公司已经超过千家,今年可能会推出新三板,小盘股的稀缺性更可能不复存在。但投资者往往习惯性地对小盘股高估值有更高容忍度,这一轮反弹行情中,中小板和创业板涨幅又是明显超越沪深指数,其动态PE水平又迅速回升到30倍左右,泡沫再度被吹大。
需要注意的是,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关于调整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的通知》,从本月底开始,沪深股市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将扩增到500只,创业板股票也首次成为融资融券标的,这一信号可能将会导致一些高估值的创业板品种成为做空融券的目标。缺乏内在价值的品种,炒得越高就会遭到越多抛售压力,因此投资者需注意未来小盘股所面临的负面影响。
最近投资者的心态依旧较为乐观,或者更可以用“半分清醒半分醉”来形容。经济复苏和增长暂时不会得到证伪,年初的货币投放宽裕和投资者春季冲动则已有多年历史验证,因此投资者正在试图以只争朝夕的心态享受当下的上涨。在经历连续上涨之后,以银行为首的蓝筹股已经连续超买,而且机构仓位也已经迅速升到较高水平,因此在暂时缺乏外部新资金的情况下,市场进入横向稳定期。IPO重启的传言增加了市场的波动,不过不会对市场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至少在3月份两会之前,IPO都不太可能会重启,因此负面传言不会造成市场更大幅度的下跌。
过去十年以来,春节长假之前上证指数全部以上涨收盘,这种长假效应也是春季攻势之中的一个小高潮,并且也会给近期市场带来更多支撑。笔者认为,在IPO传言造成的负面影响消退后,乐观的经济数据和高于预期的信贷资金的推动,有望令指数在短期震荡后继续在节前走高。不过对于累积涨幅偏高的小盘股,建议保持谨慎态度。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