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会不会有"中国版"--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量化宽松会不会有"中国版"

2013年01月25日09:1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手机看新闻

  央行网站近日发布的一则关于“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对公开市场常规操作进行必要补充”的公告,引起了外界有关“中国版量化宽松(QE)”的猜测和讨论,有媒体以“中国版QE迫近,央行拟推全天候逆回购”为题,进行了大篇幅报道。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版QE成行,将对大宗商品等保值板块形成刺激性的利好,并形成新一轮的上涨,进而引发了“中国版QE能否引爆A股”的猜想。如何解读央行举措,显然直接影响投资者对投资时机的判断。

  本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该专家明确表示“并不认同SLO是中国版的QE。”他同时强调,SLO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是解读这则央行公告的一个很好的角度,但他认为,这种推进作用不宜过分解读。

  驳斥“中国版QE”说

  这则落款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发表于2013年1月18日,题为“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13]第1号”的公告称:“为进一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关于使用SLO的操作细则,这则公告称:“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多种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该工具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具有系统重要性、资产状况良好、政策传导能力强的部分金融机构,操作结果滞后一个月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对外披露。”

  据了解,这一工具(SLO)除了通过逆回购提供流动性外,还可通过回购回收流动性,在原先每周两次(周二、周四)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上,每周一、三、五央行将针对12家主要大型银行实施定向逆回购,并以隔夜期限为主。有媒体援引业界专家的分析称,SLO的启用,预示着正、逆回购将成为央行调节流动性的主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率或将增加,使其在流动性调控上更趋精准,使得流动性的波动大幅降低。此举也意味着未来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流动性调节工具的使用频率将减少甚至逐渐淡出。

  本报记者仔细阅读各家媒体的相关报道发现,虽然这些报道均在标题的显著位置强调了“中国版QE”,但在文中并未给予详细解读,只有其中的一篇报道在文中表示:“北京一家大型券商交易员则称,这是中国版的QE(量化宽松),央行改变了流动性管理的方式,减低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解读央行增加SLO的使用频率?可否将其直接理解为“中国版QE”?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明确表示:“我并不认同SLO是中国版的QE。”“该报道有误导读者之虞。”因为央行推出的工具名字是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因此这一工具除了通过逆回购提供流动性外,还可以回购来回收流动性,因此这是一个流动性调节工具,而不是一个流动性注入工具,央行的目的旨在熨平流动性波动,以及应对在春节到来的流动性短缺。“这是央行的真实用意。”这位专家强调。

  这位专家还强调,如果中国央行在此时推出量化宽松(QE)政策,在目前国内通胀率走高的情况下,“有百害无一利!”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5%;而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0%;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7%。显然,CPI上涨趋势明显,通胀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若量化宽松(QE)在中国登堂入室,无疑将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另外还将刺激信贷规模的膨胀,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毫无益处。

  SLO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

  既然“中国版QE”的解读受到质疑,那么应怎样正确解读央行的举措?这位专家同时提出了如下见解:以前的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在周二和周四,而引入的SLO将出现在周一、周三、周五,从而可以使央行在周一至周五“全天候”进行流动性干预;SLO是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新工具,评论认为SLO的启用将使得央行原来过分依赖存准的程度降低;SLO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进行,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

  这位专家进一步解读道:SLO的即时启用预示着正、逆回购将成为央行未来调节流动性的主流工具,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或将逐渐淡出。因为相对于SLO对于货币流动性的周期短且可随时收放自如的调节功能,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流动性的控制功能可谓“猛药”,且具有长期效应。如今央行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对公开市场常规操作进行必要补充,意味着公开市场操作将更趋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有望逐步淡出。

  由于正、逆回购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对资金锁定的深度不同,对流动性的影响也有差别,前者可熨平短期流动性的波动,后者则对中长期流动性提供支持,所以两者可并行不悖的使用。但可以预见的是,存准率的使用频率将减少。

  不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2013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会更加综合,将不光依靠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都有可能会使用。

  有专家认为,SLO的使用将有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并将利率市场化的“地基”打牢固。对此,中国社科院专家表示,SLO的确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是解读这则央行公告的一个很好的角度,但这种推进作用不宜过分解读。利率市场化是个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决非依靠某个金融工具即可一蹴而就的。

  这位专家认同的观点是,SLO的推出有助于探索基准利率。“公开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在制度的架构上其实已经做完了,下一步是要保持利率的稳定性,确定风向标。”

  当银行间市场基准利率明确之后,除非央行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发生变化,否则基准利率不应该随便改变,市场价格如果偏离基准利率太多,央行就用正回购或逆回购操作来进行干预,使得市场利率回到合理水平。

  未来央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将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因为调息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通胀会有较大的影响。假如处在宽松货币政策通道中,央行降息或降准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会刺激通胀,有可能得不偿失。

  >>名词解释

  何谓公开市场操作与回购

  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以来,在不同的时期曾经使用过不同的操作工具。在2003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当年第六号《公开市场业务公告》,决定自4月29日起暂停每周二和周四的正回购操作,此后将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招标发行央行票据。

  央行回购: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与逆回购都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吞吐货币的行为,是一种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