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在一起。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深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越来越引起全球的关注,成为全球热议话题。我个人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变轨态势。
数据分析显示,2002-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上升通道,时间长达24个季度。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动,中国GDP增长在2008-2011年间也经历了较大波动,从2007年四季度的14.2%快速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6.6%,随后因大规模刺激政策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之后开始继续下降到2012年一季度的8%以下,这16个季度基本的趋势是在剧烈波动中经济增速下行。但从2012年一季度至2014年三季度,GDP增速已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7-8%的区间之内,中国经济增速的轨道已发生明显转换,从连续上升、大幅波动进入较为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区间(见图1)。
于此同时,就业水平、企业盈利等指标,反映了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积极深刻的趋势性变化。
首先,经济增速回调过程中就业水平不降反增。理论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与GDP增速呈反向变动关系。不过,近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随着GDP增速放缓,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基本稳定在4.05%—4.1%狭小区间内,就业对增长放缓容忍度提高(见图2)。
事实上,随着结构调整加强,中国就业弹性在增加。2007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能拉动120—140万人的新增就业,这一规模以每年约4.5万人的速度在增长。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大约为150万,新增1000万就业只需6.7%的经济增速。
其次,企业盈利并未随GDP增速下降出现大面积亏损,微观经济基础变得更加坚实。一般而言,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工业企业亏损面呈显著反向变动关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加快、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亏损面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而出现明显上扬,企业盈利趋于稳定。2009年,GDP同比增长9.2%,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7%以上。2012年以来,随着GDP、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回落,工业企业亏损面并没有上升,反而呈现下降之势。2012年GDP同比增长7.7%,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工业企业亏损面下降为12.02%,2013年GDP同比增长7.7%,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下滑至7.6%,而工业企业亏损面进一步下降至11.87%(见图3)。
此外,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经济效率明显改善。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为2009年以来最大降幅,提前完成3.9%的年度预期目标;经济社会运行的物流成本有所下降。今年1 - 8月份,每百元社会物流总额所需耗费的物流费用为4.6元,同比下降0.2元。
经济增长进入变轨期后,经济下行的惯性压力与发展潜力的不断积累同时并存,经济发展策略预计将进一步调整与优化。未来3-5年内,尽管努力扩大需求、保持适度经济增速仍会作为宏观经济策略的基本取向,但策略重点将进一步明确,不断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结构,带动供给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挖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纵深,加快核心领域市场化改革,确保经济平稳过渡并为中长期经济发展蓄力。
在环境压力、资源禀赋、国际环境等约束下,未来中国经济增速难以回到9%以上。但从现实市场潜力分析,中国国内市场远未饱和,城市基础设施补课、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建设、制造业固定资产更新等方面的投资需求还很旺盛;在居民收入提高和政策鼓励下,消费对拉动经济的影响继续提升;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全面启动,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经济增速也将获得一系列基础性支撑,短期也不可能跌落到6%以下。
(本文摘编自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11月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变化与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