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體系,代表著中國高高地舉起了綠色發展旗幟,目標很明確,就是要使我們的主要指標呈現生態盈余,使天更藍,使地更綠,使水更清,使人民更健康、更長壽、更幸福。
生態文明的中國是美麗的彼岸,中國還需要有到達彼岸的橋和船。美麗中國的四大支柱為:
一是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依托,優化空間開發格局。理順人與自然、經濟及社會間的發展關系,強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相統一的原則,協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關系,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綜合發展的角度,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同時,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對國家海洋權益的維護,也將納入到生態文明空間布局的構建之中。
二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與“創新驅動發展”、“經濟結構調整”戰略緊密結合,重視科技創新,實現新型綠色工業化、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從生產、流通、消費的全產業鏈角度促進減量化、再利用,加強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費的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
三是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在國家公共投入層面上強化實施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等工程,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健康等社會民生建設。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積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是構建生態文明的激勵體制。構建起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評價體系、監管制度、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都能被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系統之中。(胡鞍鋼 作者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