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前行的出口企業
步入新的一年,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以及“開拓市場”“轉型升級”的呼聲依然不絕於耳。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研究員黃少卿分析,外貿的貢獻更應該體現在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貢獻上,而不僅限於增長數量或速度的貢獻上。“一方面提高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優勢,出口更多高附加值產品﹔另一方面進口更多高技術,通過貿易提升中國經濟的整體質量。這才是努力的方向。”
然而,這條突破之路前途曲折依然。以紡織行業為例,出口總量在上升,盈利卻在減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指出,服裝出口盡管增速為正,但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持續下滑,表明這個行業依然處於價值鏈低端。
與此同時,還有業內人士反映外貿企業遇到的困局並非單純的“外需疲軟”。一達通副總經理肖鋒告訴記者:“從表面看是全球經濟放緩導致外部需求疲軟,但其實有著諸多深層次問題。很多一般貿易,尤其是高附加值、技術含量高的領域其實並不缺少訂單,但是企業缺少貿易金融服務,不敢接單。”
雖然決策層明確表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向和決心,但政策落地的效果仍有待觀察。肖鋒建議,可以借助市場化的進出口外包平台,“化零為整”整合貿易金融資源。
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我國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