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不能靠風刮。空氣污染的根源是龐大的污染排放量。如果不有所作為,這次霧霾走了,下次仍會重來。要呼吸上清新空氣,從何治本?
降低燃煤污染、機動車污染和工業污染,減少工地揚塵,每個人都積極綠色出行……目前開出的治理藥方很多。但是,深思開去,要做到每一項都不簡單。
就降低燃煤污染而言,雖然《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提出,要開展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雖然北京率先垂范要告別大煙囪大鍋爐,到2015年煤炭消費總量將從目前的2700萬噸下降到1500萬噸,但是我國要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談何容易?
就控制機動車污染而言,雖然北京實行了最嚴格的國五油品標准,但是全國車用汽油含硫量仍然很高,油品升級明顯滯后﹔雖然北京積極發展公共交通,地鐵裡程為全國最長,但一個四通八達、強大的公交系統還遠未成熟。要控制過快增長的汽車保有量,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的限號已經逐漸蔓延到蘭州等城市,我國的汽車產業能否承受為環境付出的代價?北京等又有沒有勇氣,像倫敦那樣對私家車實施嚴苛的高壓手段?
就削減工業污染而言,隻有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強化源頭管理,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北京PM2.5排放量的25%來自周邊地區,即便北京的產業升級初見成效,但是周邊省份的產業仍然粗放。根治空氣污染,不僅需要聯防聯控,更需要產業發展上齊頭並進。要打贏PM2.5這場戰爭,我國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有革命性轉變,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企業必須退出,工業生產必須在嚴格的環境管制下進行,工業布局也必須遠離城市。
要做到這些方面,絕非一日之功。雖然空氣治理形勢十分嚴峻,但應該肯定的是,近年來我國通過大力節能減排、調整產業結構、開展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使得大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有所好轉。隨著人們對空氣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很多深層次問題逐漸顯現,亟待解決。
令人振奮的是,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的發展思路正在轉變。無論是沿海發達地區,還是中西部,都開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積極行動起來。本期選擇的河北邢台、山西武鄉、甘肅蘭州3個地方,都走過拼資源、拼消耗的老路,也正在推進綠色轉型,關停搬遷污染企業、減少煤煙型污染、加大植樹造林……積跬步,可以至千裡。
空氣治理向深層推進,我們既要有信心,也要有更大的決心和勇氣。(來 潔)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