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為今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全國人民的信心。但是知易行難,中國未來改革發展之路還要面對許多不可預知的困難和問題,如何能夠圓滿實現兩個翻一番這一宏偉目標成為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一道謎題。
國務院參事湯敏教授長期以來一直關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實現兩個翻番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了湯敏教授。他認為,長期以來,居民收入增速遠低於G D P增長,實現兩個翻番不僅是社會公平公正的需要,也是推動經濟結構改革,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他提出,要保証居民收入翻番,分配結構需做大調整,首先,政府要保証財政不過度超收,同時減少開支﹔在企業方面,政府需改革現在的利率政策,加大國有企業向國家財政分紅比例,企業也要向居民讓利。
實現兩個翻番事關中國經濟未來
《經濟參考報》:去年底召開的十八大對中國老百姓來說,最大、最實惠的亮點莫過於明確提出到2020年,G D P與居民的實際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那麼,您認為,兩個翻番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現實意義?
湯敏:實現兩個翻番,特別是第二個翻番意義重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長期名列世界前茅。經濟總量也達到了世界第二。但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長卻落后於G D P的增長速度。造成了居民收入佔G D P的比重不斷地下降的現象。目前中國經濟中很多重大結構性問題,都與這一比例下降有很大關系。比如說,經濟增長長期依賴於出口與投資,內需不足是我國當前經濟結構最大的問題之一。而內需不足又主要表現在居民消費不足,這又是因為居民消費佔G D P的比重在不斷下降。我國居民消費佔G D P的比重從1990年的51%下降到2011年的35%左右。造成這一現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居民收入增長落后於G D P增長。又比如說,我國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其根本原因在於農民收入增長不但遠低於G D P增長,也遠低於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長。
內需不足,就不得不靠投資。國家就不得不上很多大項目,政策就要向工業、向城市、向國有企業、向大項目傾斜。銀行、金融業也要往大裡做,以便支持巨額投資的需要。而不斷投資的結果是產能越來越大,內需不足就不得不出口,造成大量的貿易順差。這不但容易與別國產生貿易摩擦,積累的大量外匯儲備在動蕩的世界金融市場中也很容易縮水。
因此,實現G D P與居民收入的兩個翻番,不僅是社會公平公正的需要,也是推動經濟結構改革,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