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節同樣“回家難” 古人怎樣搞“春運”?--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古代春節同樣“回家難” 古人怎樣搞“春運”?

倪方六

2013年02月06日17:04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古代春節同樣“回家難”古人怎樣搞“春運”?

  回家過年,永遠是中國人年底的主題。從狹義來說,古人是沒有春運的。

  但從廣義來說,從春節出現起,春運現象在古代就存在了,古代也有“回家難”的現象。

  1

  為何過年時一定要回家?   

  為何過年時一定要回家?筆者考証一下,可能與傳說“年”是個惡獸有關。傳說,“年”長著四隻角四隻足,力大無比,在每年的除夕便會出來作祟。

  當時生產力低下,個體對付“年”的能力不足,人多力量大,於是全家人守在一起,等著“年”的來到,合力把“年”趕走。試想,如果你未回家,致使家被“年”禍害了,那將是多大的不幸?

  所以不論怎麼困難,有什麼樣的理由,家庭成員都要趕回家,助一臂之力。為了趕走“年”這個壞東西,在一年的最后一夜——除夕,全家都不敢睡覺。“守歲” 風俗由此而來。

  現代時空概念上的“年”,晚於過年風俗。據中國最早一部釋義詞典《爾雅》“歲名”條解釋,“年”在唐堯時稱為“載”、夏代稱為“歲”,商代稱為“祀”,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

  據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現了現代春節的雛形——過年,古代的“春運”也就應該出現在那個時候。

  需要指明的是,由於受自然、政策,特別是封建時代“父母在不遠游”等禮俗因素的限制,過去人口流動的數量並不大,距離也不會遠,“外出務工人員”並非古代春運的主體,以公務人員和商人為主。

  2

  古代春節同樣“回家難”   

  古代由於道路建設落后和交通工具簡單,許多人因為路途遙遠,根本無法回家過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對發達的隋唐時期,“回家難”現象也無法改變。

  隋代詩人薛道衡有首《人日思歸》詩,詩中寫道:“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是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當時從北方來到南方。

  人日是農歷正月初七,這說明薛道衡並未能趕回去與家人團聚。看看南方歡快的節日氣氛,自己卻獨在異鄉,心中有無限的惆悵和鄉愁,從側面說明了古代春節也“回家難”。

  唐代詩人王灣也曾遇到過年不能回家的情況。王灣是中原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有一年快過年時,他乘船到了今江蘇鎮江境內的北固山腳下,眼前水闊天長,獨雁哀鳴,孤帆遠行,再嗅嗅越來越濃的年味,他一下子動了感情,寫下了《次北固山下》詩,其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成了千古名句。

  為了解決“人在旅途”者回家過年的難題,古代官府也會積極想辦法,盡量不在快過年的時候安排外出公務。而相當於今天“打工仔”的外出謀生者或經商人士,則會早早動身起程回家。

  3

  秦代的“高速公路”和“高鐵”   

  古代春節“回家難”的背后,其實是“行路難”。因此,中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不忘修路。

  在殷商時代,中國古人便十分重視道路交通的建設,在安陽殷墟考古中便發現了大量車馬坑。到秦代,陸路交通突飛猛進,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這也給“春運”提供了便捷。

  據《漢書·賈山傳》記載,“秦為馳道於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馳道是秦國的國道,從記載來看,馳道並不輸於現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馳道寬達69米,路邊還栽植鬆樹,綠化降噪,這在當時算是世界第一。

  有人認為馳道為皇帝專用,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馳道是“天子道”不錯,但“道若今之中道”。馳道中央部分(3丈寬)才是速度較快的皇帝專車用道,別的車和人隻能走一邊。這與現代全封閉高速公路分快慢車道如出一轍。

  此外,秦時還有直道、軌路等。軌路是什麼路?是當時的“高鐵”。當然軌道非鐵軌,是用硬木做的,下墊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與現代鐵路基本沒有什麼區別。馬車行駛在上面,速度超快。

  秦代有“高鐵”這一結論,是現代考古發現的,該遺址位於今河南南陽境內。軌路的存在,也讓《史記》說的“車同軌”有了新的解釋。雖然秦代的道路網是為了軍事戰略物資的輸送而修建的,但它對諸如過年這樣的民間風俗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

  4

  畜力車,古代春運“大巴”   

  陸路交通在古代春運中佔有主導地位,隨著造船技術的日臻成熟,水上交通便成了江南和沿河沿海地區出行的主要方式。國外學者認為,車為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5世紀時首創。其實中國人也不晚,史料記載在4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車了。

  在古代,驅車動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國最早的人力車是輦,輦是轎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車、獨輪車、雞公車、黃包車、三輪車。黃包車和三輪車出現較晚,黃包車是19世紀末由日本傳入中國的,因此北京人稱之為“東洋車”。

  畜力車可算是中國古代的“大巴”,有馬車、驢車、騾車、牛車等。其中馬車是古代春運最主要的工具,和現代長途大巴一樣重要。畜力車也分好多種:轏車、輜車、安車、?車、軺車、傳車、兵(軍)車等。

  轏車是一種輕便車,結構簡單,車體材料檔次也低﹔輜車則是大貨車,送人時則變成了大客車。安車就比較高級了,是政府官員或“VIP貴賓”乘坐的,相當於現代高級小轎車。

  ?車是一種臥車,有窗,可調節車內溫度。這車子相當於現代豪華房車,是“總統專車”,隻有皇帝才能使用,不屬古代春運工具,在秦始皇死后,也成為高級“靈車”。

  古代春運的主體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個轏車回家就很顯擺了。大多數人隻能靠兩條腿或牲畜代步,實現“回家過年”的心願。

  現代春運期間會有人做慈善,免費送農民工回家過年。在古代,也會有善人這樣做,送上盤纏,讓窮人過年時能與家人團聚。   □倪方六

(責任編輯:聶叢笑、朱瑤)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