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浪費:症狀各異的全球"病" 歐美國家剩況如何【2】--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食物浪費:症狀各異的全球"病" 歐美國家剩況如何【2】

成珞 安崢 王鈺深

2013年02月18日11:08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發達程度決定浪費“區間”?

  本報記者安崢

  下午一點,26歲的南非姑娘海倫在辦公室裡為下午的“英語角”制作幻燈片。她是上海一家英語培訓機構的外教,上班時間是下午一點到晚上九點,中餐和晚餐基本都在辦公室解決。海倫自稱吃飯很“小氣”,點餐從不“高估”自己飯量,吃不完就打包留作“點心”。不過,打包餐盒常要額外收費,這多少讓海倫覺得中國餐廳不如南非同行“慷慨”。

  海倫坦言,食物浪費現象在她的家鄉並不鮮見。在南非,分餐制飲食,每份食物分量往往不小。富人階層往往無意識地點餐過量。不過,大部分南非民眾對糧食仍懷有一種天然的珍視和愛惜。許多窮人一天可能隻能吃到一兩頓飯,甚至有人不得不乞討為生。海倫建議,富人們應飲食有度,並把食物打包捐給窮人。

  生活在上海,海倫常會去超市買一些即將過期的打折食品,並且絲毫不覺得有失“臉面”。她介紹說,在南非,有家名叫“Woolworths”的連鎖店,專設“過期”食品櫃台,出售剛剛過期一兩天、但不影響品質的食品。商店工作人員會耐心地向顧客講解:包裝袋上的保質期一般都是“最佳食用期”,如果超過了幾天,可能會影響口感,但仍可放心食用。

  海倫介紹道,在南非曾看過一些電視報道稱,南非每年有幾百萬噸糧食被浪費。但因為基礎設施不足,最大的浪費發生在生產、運輸、包裝、分配等環節。而消費者購買和消費環節的浪費,反倒比重不大。海倫認為,食物浪費的“區間”不同,可能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區別。

  歐洲:“歪瓜裂棗”備受歧視

  駐歐記者王鈺深

  節假日到來,歐洲家家戶戶都會大採購,可在賣場裡信誓旦旦要吃掉的生鮮魚肉、蔬果,一不小心就在冰箱裡過了保質期,隻好無奈丟掉。根據去年的統計數據,歐盟27國每年浪費的食物達8900萬噸,人均浪費179公斤。如果這樣的趨勢繼續,到2020年被浪費的糧食還會增加40%。浪費榜單上普通家庭因素以42%列第一,考慮到過度採購、存儲不當等原因,其中六成是可以避免的。

  歐盟對食品有著諸多標准,外貌也是其中之一。黃瓜太彎,胡蘿卜連體等尺寸奇怪、長相畸形的蔬果都會被超市賣場拒之門外。2009年,歐盟廢除了對26種蔬果的外貌“歧視”規定,但仍有包括蘋果、草莓、西紅柿等10種農產品未改變標准,它們佔歐盟蔬果貿易量的七成左右。這意味著,許多完全健康可食用的農產品走不出田頭。現在很多機構組織呼吁歐盟放寬這一標准,但零售商們還是一心希望以“賣相好”的食物吸引顧客。

  零售商出於利益考量,往往會通過各種方式減少食品浪費。對於還未到期的食物,一些超市辟出專門櫃台打促銷廣告。在布魯塞爾的一個家樂福超市裡,三文魚肉保質期剛過半,已經開始降價三成促銷﹔還有5天過期的肉糜,在打折之余,還推出6歐元“買一贈一”活動。對於此類促銷,歐洲的調查機構曾出台報告指出,此舉容易讓消費者出於貪便宜心理購買超出需要的食物,往往浪費更多﹔但零售商為此辯稱,這樣的促銷正是為了避免食物浪費,讓消費者的錢花得更值。

  餐飲業傾倒的食物也佔被浪費食物的14%。玉泉餐廳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據這家自助餐餐廳老板介紹,當地客人盤中剩菜很少,基本取多少吃多少。但因無法控制客人數量,餐廳備餐總量上的浪費在所難免,他們現在的策略是多次、少量做菜,盡量減少損失。對於剩下的自助餐,她坦言雖然扔掉可惜,但沒有其他解決辦法。

  眼下,歐盟已認識到食品浪費的嚴重性,計劃到2025年將被浪費食品的數量減半。去年8月起,歐盟還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資助“優化使用食品、促進社會創新”項目。為了可持續性發展,歐洲議會議員們還呼吁把2014年命名為“歐盟反對食物浪費年”。

(責任編輯:李海霞、曹華)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