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養兔、農家院
成立了5個合作社,建了農工商公司,推出鄉村游,偏橋村有了一個全景式藍圖
偏橋村變了樣子。
2010年,建了80余套新民居,修了高標准的橋和路。花了數百萬建新村委會,採用了最高標准的電熱地暖。村委會的圖書室裡,擺滿了捐贈的書籍。
1200人的偏橋村還投資百萬建了座污水處理廠。村裡建了廣場,裝了路燈。舊房子的外牆也都刷了一遍漆。
致富行動也在同時進行。
栽了幾百畝果樹,打了機井。灤平縣從平泉縣招來商家,在偏橋村一下建了103個食用菌大棚。還建了十余個培訓室,用來培訓村民技術。
這一年,村裡成立了生豬養殖、蔬菜種植、蘑菇種植、獺兔養殖、農副產品,五個合作社。
蘇洪喜和他的家人成了致富帶頭人。
老三蘇紀東,帶頭成立了天綠種植合作社。老四蘇紀鬆,是獺兔養殖合作社的帶頭人。
還成立了偏橋村農工商聯合總公司。一名巴克什營鎮的領導告訴媒體,成立公司“是為了統一養殖、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一體化經營模式。”蘇紀鬆當上了農工商聯合總公司的經理。
農超對接也在進行。承德市商務局籌款在當地新建綜合超市,扶持縣裡的一家超市和蔬菜合作社,對接偏橋村的蔬菜銷售。
推出了“總理農家菜”,溫總理與蘇洪喜共進午餐,吃的燉蘿卜、白菜粉條燉肉、煮南瓜、蔥花炒雞蛋、黃瓜蘸醬和豆腐,巴克什營鎮由此推出“偏橋菜”鄉村特色餐飲系列,並准備以此帶動旅游。
農家院、客棧、採摘,偏橋村要建成“休閑基地”。
村民胡桂菊、李大軍2010年都搞起了農家院。縣旅游局給每家捐助了一個冰箱、一個消毒櫃,兩個桌子和20把椅子。
李大軍家的客廳裡擺上了飯桌。家門口挂上了兩塊牌子,省裡和縣裡頒發的鄉村旅游示范戶,還是“兩星級”標准。
據報道,當地政府“投資120萬元優先發展高標准農家游示范戶10家”。偏橋村被河北省旅游局評為“鄉村游”重點開發村。
村口還裝修了六七間房,挂上了“游客中心”的牌子。
按照巴克什營鎮的規劃,到2015年偏橋村及周邊鄉村旅游接待戶達到200家,接待游客10萬人,旅游收入800萬元。
產業都“黃了”
農家院漸漸沒了客人,游客中心成了羽毛畫加工點,合作社也遇到了難題
胡桂菊家2010年的農家院生意還不錯。有時一天招待兩三桌。一年下來,刨去成本,賺了一萬五千元。
她家還破天荒迎來一撥要住宿的客人,隻好臨時把自家大炕騰出來,“人家在這吃飯花錢,住宿沒要錢”。
胡桂菊明白,在村裡吃飯的都是省、市、縣來視察的領導,三五百一桌不算貴,也從不拖欠。
到了2011年下半年,隨著各個工程逐漸完成。來村裡的領導越來越少,客人也就越來越少。到最后,一個客人都沒了。
蘇紀伍家也開了農家院。他媳婦做的飯,他都嫌難吃,招待別人他心裡沒底。不過,一位縣領導當著他的面,對到訪的縣局領導說,“讓他們都來這吃飯,給報銷,人還用愁嗎?”
1月28日,蘇紀伍說,后來沒客人了,他曾驅車10公裡跑到金山嶺長城景區攬客:“總理到過的農家院”,兩天下來,沒招來一個顧客。
蘇洪喜曾經給“游客中心”看過門。游客中心由縣旅游局管。
2010年快到十一的時候,弄了氣球、彩旗,蘇洪喜和老伴按旅游局要求布置了一天。不過“游客中心”並沒接待過一個游客。“什麼都沒有,人家來看什麼啊”。
2013年1月底,游客中心鋪了滿地雞毛,這裡已成了羽毛畫加工點。
蘇紀鬆的獺兔養殖合作社也“黃了”。
獺兔是扶貧項目,種兔場半價賣兔子給村民。蘇紀鬆要了10余對,但他並不會養。沒過多久,獺兔開始死亡。
有些飼養戶,又把獺兔抱回到帶頭人蘇紀鬆家,不養了,“有人干脆就吃肉了”。
蘇紀東的天綠種植合作社,本來有十幾個社員。但這些人,有的相互間還有矛盾,“商量什麼都商量不成”。
政府搞的“農超對接”沒實現,蘇紀東說,建在村裡的超市“一根菜也沒賣出去”。最終還是賣給菜販子拉到北京新發地去做批發。有幾家菜農轉行“做更賺錢的生意去了”。
蘑菇棚也遇到了難題。上百個蘑菇棚破損了,枯草滿地。投資商平泉人劉亞玉不准備干了,拉走了設備。
1月29日,劉亞玉說,他被招商時墊付了一百多萬元工程款,縣裡答應給他,但遲遲未兌現。他說。再不給,他今年不會再種蘑菇了。
蘇紀鬆說,偏橋村民的合作社以及農工商公司,都已經“名存實亡”。
村委發愁“維護費”
雇了五六個保潔員,污水處理廠也要有人看門,加上水電費,一年維護費要十幾萬,去年的還在“賒賬”
經過了一場集中的扶貧革命,偏橋的村容村貌有了大變化。但維護的費用令村裡犯了愁。
村裡雇了五六個保潔員保持村容村貌,村委會、污水處理廠也都要有人看門,要開工資,加上路燈、水電費,一年維護要十幾萬。
現任村書記宋國興說,2010年的費用是政府買單,2011年的錢,政府報銷了一部分。如今,2012年的費用還在“賒賬”。為了省電,村委會幾十間的地暖,隻開了兩間。
相鄰的古城川村,一名張姓村民說,村裡人原本羨慕偏橋,幾年下來,感覺偏橋也沒富到哪裡去。
王國生是灤平縣扶貧辦主任。據他統計,灤平縣2012年一年扶貧67個村,加上省裡的扶貧款,總投資不過1個億。這個數字,相當於一個偏橋村得到的投資。
王國生認為,偏橋村“集中式、大扶貧”的路子是對的。因為這些年農村基礎建設欠賬太多,任何一個村庄,搞好基礎建設,“沒幾千萬下不來”。發展,則還是另一回事。
對於目前大多數普通貧困村的發展,王國生說,扶貧款有限,原則上落到每戶農民頭上不超5000元,最多不過1萬元,靠扶貧資金是“杯水車薪”。同時,銀行貸款門檻較高,農民存在貸款難的問題。
想著以后的發展,宋國興還惦記著蘑菇大棚的事,“不能荒著,還要協調”。
投資商劉亞玉說,他不是不教種植技術,而是村民不願學,更不願投資,“他們寧願打工,也不願自己掏錢種”,他說在村裡很好招工人,因為打工錢賺得沒風險。
在王國生看來,農村要致富,需要“造血”,必須靠發展產業,村民需要接受技術培訓,參與其中﹔同時,更要有周邊大氣候的帶動。
繼續發展農家游
村裡招過商,沒有下文。村支書宋國興想著,要再跟縣裡提提發展旅游的事
偏橋村也學了一次大寨,2011年六七月份的時候,幾十號人去了趟山西大寨村。宋國興下車一看,感嘆了一句“還不如咱們那兒呢”。他說,大寨並沒有資源,土地也沒偏橋平整,還缺水。但他感覺人家無論衛生狀況還是精神面貌都比偏橋要好。
宋國興總結,偏橋人還是需要多點吃苦耐勞的精神。
偏橋村委會也在為致富想辦法。宋國興說,村裡也招過商,也來過三兩撥投資客。人來看了兩眼,之后沒音訊。
2011年,有個承德客商要在偏橋建養雞場,想設在路邊,村裡沒答應,因為影響環境。村委會想在山溝裡找塊地,對方沒答應,這事也就沒了下文。
村裡有400畝地被征走了。宋國興隻聽說是個生態工程。縣裡每畝地一次性補償了村民5萬元。
巴克什營鎮人大主任申顯西稱,這400畝地是建生態旅游基地。一百畝地用作“農事體驗”,一百畝地將建婚紗攝影基地,其余兩百畝,一半建一個生態酒店,一半用作配套設施。
按申顯西的說法,這個生態基地建成后,能用工500余人,整個偏橋村的勞力都可以去打工了,就業問題全解決。
縣裡每年一度的經濟協調會即將召開。宋國興盤算著,到時候看看有什麼新的政策,同時也再提一下村裡發展旅游的事,加大農家院的投入。
蘇洪喜的兒子中,蘇紀鬆在2012年當選村委會委員,蘇紀伍被選為村支部委員。
蘇紀鬆覺得偏橋村有了發展的機會。他總結偏橋村這三年的變化:基礎設施好了﹔有了更多政策和技術的培訓,村民有所受益﹔村裡男人好說媳婦了。
新京報記者 孟祥超 河北承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