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城鎮化紀實:豪宅1年隻住1次 農民不愛種地--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農村城鎮化紀實:豪宅1年隻住1次 農民不愛種地

2013年02月26日13:36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中原冬夜的寒風中,灌溉農田的農民們在懷念曾經四季流淌的青年渠﹔黃土高原的窯洞裡,鄉黨們在猶豫是否購買統一規劃的新農村住宅﹔

陰雨綿綿的華南小鎮上,教育官員在擔憂還有多少所學校會消亡﹔東南沿海的村落裡,返鄉過年的人們正在打掃一年隻住一次的豪宅……每一片土地上,每個人的生活,或主動,或被動,隨著城鎮化而變化。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利用春節回鄉探親的機會,記錄下他們在各自故鄉的所見所聞。

干渴的農田

正月初六,農歷新年的余味尚未褪去,依稀有陣陣鞭炮聲傳來,村子裡的鄉親們大多開始忙碌起來。冬小麥已經微微泛黃,有些田地已經干裂,又該給小麥澆返青水了。

父親告訴我,家鄉今年的冬天格外冷,但隻有幾場零星小雪降臨,並不能緩解冬小麥的“干渴”。拿母親的話來說,“連地皮兒也沒濕。兩年多了,都沒有下過一場透雨,田裡旱得實在不像樣了。”母親哀嘆道。

凌晨3點,外面還是漆黑一片,刺骨地冷。寒風中,父親開著三輪摩托到田地裡“佔井”。所謂“佔井”,就是這幾年總是大旱,村裡的水井基本上都旱干了,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口深水井能夠用來灌溉,整個村子約有1500畝的田地,每到農田灌溉時節,鄉親們需要排隊澆地,往往排隊到最后的,抽水就會非常困難,從而導致澆一畝田地需要花上兩倍以上的工夫。正常澆一畝地大約需要10度電,而抽水困難的時候,則需要30度電左右﹔而且,耗費更多的是精力,有的鄉親為了澆幾畝田地,在機井邊睡幾天幾夜。

從早上6點多開始,一直到下午4點,父親才把家裡的兩畝麥田澆完。回到家中,父親嘆息道,水太小了,現在澆地用潛水泵抽水,每次抽上來的水隻有半管子,澆地是越來越艱難了。“要是青年渠還有水,哪會費這勁。”父親懷念道,聽說要重修青年渠,不知道啥時候才能重新用上渠水。

而現在村子裡的年輕人大部分在外打工,種田的大多是老弱婦幼,灌溉的困難使部分田地常年得不到有效灌溉,收成銳減。

父親和鄉親們所懷念的青年渠,就在離我家農田不到1000米的地方,一條修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大型水利灌溉設施。

“1958年,由國家出資,我們小屯十幾個大隊(即現在的村委會)的干部帶著村民修的,修了三個月就把干渠挖得差不多了,能把汝河水引進來灌溉了。”現年83歲的原老支書韓海濱回憶道,青年渠剛開始的規劃,是汝州小屯的幾萬畝地都能用上自來水。

經過多年不斷修建砌石完善,修建好的青年渠主干渠寬約10米,深也近10米,長約近10公裡,灌溉農田面積近2萬畝。“僅在我們楊集村就有三個支渠,村子裡的農田基本上可以用自來水灌溉。”曾參與修建青年渠的退休教師老楊回憶道,當年全是人工修建的,整個工程比較龐大,為把渠砌得更為結實,都是從3公裡外的三山寨挖來石頭,按照當時的財力計算,整個工程耗資也是巨大的。

青年渠修好后,為了協調上下游的用水,還成立了專門管理青年渠的機構,負責協調各大隊上下游的用水,以確保沿線十幾個村子都能用渠水灌溉農田。“渠裡常年流著清冽的汝河水,那時候村子裡還能種水稻,從不缺水。”老楊回憶道,每到旱季,隻需打開水閘就能澆地。

而在孩子們的心中,青年渠則是童年最深刻的美好記憶。清涼涼的汝河水常年流淌,每到夏季,孩子們都三五成群地到渠裡洗澡,抓魚,抓螃蟹。村子裡的婦女們則都在渠邊的歡聲笑語中洗衣服。

歲月匆匆,從上世紀八80年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分產到戶,青年渠開始疏於管理,而隨著汝河水的漸漸干枯,青年渠亦隨之汛季有水,旱季漸漸斷流,直到前些年,青年渠徹底斷流。

如今,曾指揮協調青年渠用水的指揮所人去樓空,青年渠無人管理,斷流后被垃圾秸稈填滿,曾經鋪設的水下管道、渠首閘門等設施盡數破壞。這個曾經耗資巨大,被寄予緩解旱情厚望的青年渠已然是雜草荒蕪,傷痕累累。

青年渠徹底癱瘓后,為了緩解旱情,村裡打了9口深水井,而今亦是於事無補,常年的干旱,即使是深水井也隻能斷斷續續地用水。

“如果青年渠還能用,還能流著水,哪怕只是淺淺的水流,我們村裡也不至於到現在幾十米深的水井仍然不見水。”老楊不無惋惜地說。

曾經參與青年渠修建、管理的鄉親們,有的已經白發蒼蒼,有的已悄然離世,鄉親們用青春和熱血修筑的青年渠是否也會像他們一樣悄然而逝呢?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