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門制改革難點在打破壁壘 政府職能轉變是核心--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大部門制改革難點在打破壁壘 政府職能轉變是核心

2013年03月01日08:07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據新華社電昨天閉幕的中共第十八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建議國務院將這個方案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該方案以職能轉變為核心。

  全會強調,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全會稱,《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貫徹黨的十八大關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的要求,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對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減少和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加強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

  全會指出,要深刻認識深化行政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微觀事務管理,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加快形成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國務院機構職能體系,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全會表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要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和政風建設,改進工作方式,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解讀

  改革核心

  政府職能轉變是核心

  “新一輪機構改革必將深化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與權力運行的認識,從而呈現出與以往數輪改革不同的時代特點,”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軍說。

  對比5年前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此次方案在題目中增加了“職能轉變”四字。“以職能轉變為核心”,二中全會公報在談到這個方案時說。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指出,行政體制改革是大范疇,包括機構調整,大部制改革等。機構改革主要是政府橫向的結構優化,是各部門如何設置更科學合理。而政府有組成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等,大部制指的是組成部門的改革,職能部門的改革。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魏禮群說,轉變政府職能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也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關鍵。政府職能要實現三個轉變,即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中國提出到2020年建立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目標。與之相比,現行的行政體制還有不小差距,包括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微觀經濟主體干預過多,政府結構不合理,職責關系不順,行政效率有待提高。

  五個減少

  難點在打破部門壁壘

  有評論認為,大部制改革,重點不在整合歸並、加減計算,難點始終在於打破政府部門自身利益傾向,轉變政府職能。

  中國機構編制管理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於寧曾表示,目前政府經濟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社會職能轉變剛剛起步,一些部門仍舊習慣以傳統手段管理經濟社會,導致定位不准、越位、缺位,“這些問題都有待新一輪大部制改革解決。”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對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減少和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作出重大部署,並提出要處理好三個關系: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汪玉凱指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微觀事務管理的要求起到避免大部制改革中權力集中風險的作用。簡政放權的實現對部門之間壁壘的消除起到作用。從而避免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

  改革步伐

  大部制改革穩步推進

  此前有消息稱,大部制改革方案可能包括民政部擴大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權責﹔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整合,成立專門的市場秩序監管部門﹔鐵道部與交通運輸部有望整合﹔而此前廣為流傳的“大能源”、“大文化”等部門的改革,暫未列入改革重點。

  對此,汪玉凱認為,大部制改革是個過程,需要穩步推進。因為機構改革說到底是權力的重新分配,組織不好會影響改革大局。逐步推進符合漸進式改革思路。當前民眾對食品質量、交通擁堵等方面的格外關注,政府更有可能首先解決這些突出的問題。更多的整合需要逐步推進。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桐說,此次國務院進行大規模政府部門撤並的可能性不大。“應屬微調,估計將涉及3至4個部門,從而將國務院組成部門從27個減至23、24個左右,”許耀桐說,“大部制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指望一步到位”。

  □對話

  減少編制才是改革

  鄭永年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行政層級調整空間大

  記者:要開兩會了,作為中國研究的資深專家,您最關注什麼話題?

  鄭永年:大部制改革是我關注的一大重點。這些年大部制一直在做減法,但大部制是不可能一直減下去的,那不切實際。中國那麼大,需要比較多的部門。一些部門微調一下,但這個空間已經比較有限。

  記者:怎麼改比較好?鄭永年:我覺得行政層級的調整有很大空間。比如地級政府能不能撤銷,五級政府能不能回到三級呢?橫向的已經到頂了,而縱向的空間很大。更重要的還是大部制改革的實質。過去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雖然在改革,人員卻一直在增加。把原來幾個辦公室的人放在一起干活,這不叫改革。如果10個辦公室解散了5個,人少了,那叫改革。

  向社會分權才能縮編

  記者:怎樣才能減人?鄭永年: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向社會分權。過去大部制改革比較有成效的時間,是伴隨著向企業分權,很多部委取消了,如紡織工業部等都企業化了。大部制改革本意就是要建立規制性國家,政府負責制定規則,但是不插手太多,分權給社會,讓社會去做。

  記者:有一些事業單位要企業化?

  鄭永年:中國的事業單位仍有行政級別,架構也仍是類似政府部門。可以參考類似新加坡的法定機構的性質,未來的方向就是要向企業靠,這方面進展說實話並不大。另外,也需要公務員隊伍更專業化。政治官員帶領團隊,但要尊重技術官僚或技術團隊的角色,領導不能拍腦袋決策,或不懂裝懂。跟中國希望達到的發展水平的經濟體相比,缺的就是這個。

  體制改革才能釋放紅利

  記者:改革的方向在您看來明確嗎?

  鄭永年:改革要做什麼,現在給我的感覺是並不明確。改革就是最大的紅利,發展也是紅利,但要求發展,就必須還是改革。不談改革,發展會成空談。隻談發展而不談改革也易導致GDP主義。實際上體制改革才是最重要的,也能釋放紅利。如不改革,一直積累下去,以后的政府可能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這很危險。

(責任編輯:郝帥、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