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這些年,中央每年‘一號文件’對農業都會發出新的政策聲音,為什麼農村和農業產業發展還是不夠快?”全國政協委員、吉林華正牧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韓真發感覺兩會討論來自“三農”的“聲音有點小”。但當他在發言中提出這個問題時,立即引發了其他委員對“農業為什麼從銀行貸不到款”的關注熱議。
“關於‘免稅’和‘直補’,這是國家給農民‘輸血’,但隻有實現農業產業化,整個農村經濟才能良性循環,實現‘造血’功能,農民也才能真正富起來。”從事農業企業的韓真發坦言。
“原因很簡單。”他解釋說,銀行是趨利的,給誰貸款要看有無風險。而農業產業和農業相關產業附加值較低,且存在風險。“於是一邊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金融對農業要重視、要支持,而這邊貸款時銀行卻說對農業企業要控制、要觀察。”他邊把頭轉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設銀行原監事長謝渡揚邊說:“有這事兒吧?銀行!”
沒等謝渡揚開口,坐在謝旁邊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就接過了他的話。
杜鷹表示這事“怪不著”銀行,核心問題是銀行要講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但資金投向農業、貸給農民,“額度小、風險高、不賺錢”。商業銀行支持農業,只是把錢投向賺錢的,比如說農產品加工這些環節。“大田裡的那些行當必須搞‘制度金融’和‘合作金融’。”杜鷹強調:金融支持“三農”力度不夠,不是金融問題,而是財政問題。
作為中國建設銀行的原監事長,謝渡揚表示,農民的宅基地、使用土地的產權不清晰,不能抵押貸款。房子要是真抵押了,作為抵押資金去處置,銀行也不能賣“弱勢群體”的房。“兩手空空怎麼能從銀行貸款呢?”他坦言,銀行貸款要投向“三農”還有許多問題待解決。
一直在聽大家發言的全國政協委員、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打破沉默。他在發言中介紹了一些地方破解“三農”貸款難的嘗試。
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將國家的扶貧資金,除了用於扶貧外,還用來為農民到銀行貸款付利息﹔河南信陽的平橋區成立鄉村的信用委員會、信用服務中心,由“農村的老太太們組成”,農民申請貸款時,就由她們來審查,貸款人的信用情況,老太太們可謂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