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是近年來兩會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養老金有沒有缺口,如何實現保值增值,退休金增長機制如何建立,“雙軌制”怎樣解決?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
養老金當期無缺口
由於觀察口徑不同,養老金的缺口問題一直存在爭議,計算結果相差很大,讓人莫衷一是。
“2012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97萬億元,支出1.55萬億元,當期結余4191億元,累計結余2.37萬億元。”胡曉義說,“在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支持下,總體上說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大於支出,當期不存在基金缺口問題。”
胡曉義坦言,隨著老齡化程度的提高——領錢的人相對增多,繳費的人相對減少——基金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著手解決,採取措施延緩缺口的出現,甚至彌補上這個缺口,平穩度過這個風險期。”這位副部長說。
“首先是要擴大覆蓋面,因為我國還有相當多的中青年人沒有參保。”胡曉義說,“大家都來參保,撫養比就會降低,而參保者本身未來也有了一份保障,一舉兩得。”
“第二是要加大財政投入。”胡曉義說,“各級財政投入從1998年開始第一筆20億元,到今年已經增加到2000多億元,增長了一百多倍。”
他強調,除此之外,還要開辟新的資金渠道,例如將國有資產的增值部分、國有土地出讓金等納入。
“同時,從2000年開始,中央已經在安排戰略性的儲備,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目前已達近一萬億元的規模,這為將來應對老齡化高峰又提供了一個蓄水池。”胡曉義說。
關於基金的保值增值,胡曉義介紹,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和企業年金已經通過市場化運營來實現保值增值,而且效果還都不錯。
“它們的運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胡曉義說,“2.37萬億元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可以吸取這些經驗,在安排了現有的支付部分外,可以通過市場化的運作來實現保值增值。”
建立養老金調整機制
2005年至2012年,中國已連續8年較大幅度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2012年調整后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達到1721元,與2005年調整前月人均700元的水平相比,8年累計月人均增加1021元。2013年,國家決定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確定。
待遇雖然連年提高,但由於養老金調整的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讓人覺得“心裡不踏實”。
“我們正在研究建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正常的調整機制。”胡曉義說:“我認為,過去九年連續調整養老金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決策機制——經濟發展、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物價水平、財政能力等因素都已經成為決策時的考慮因素。”
“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因素進一步細化,比如在公平性方面還有哪些因素需要考慮﹔在適應流動性方面,不同群體間、不同地區間的水平安排要怎樣合理安排﹔在可持續性方面,怎樣既不斷提高退休人員的保障水平同時又能加強激勵機制,實現多繳多得、長繳多得。”胡曉義說。
改革不能做成“夾生飯”
在今年的兩會上,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人員在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待遇“雙軌制”又成了一個熱點。以養老金為例,“企業退休人員熱熱鬧鬧幾百元、機關退休人員不聲不響幾千元”雖不完全准確,但也反映出這種差距確實存在。
“所謂‘雙軌制’主要講的是待遇差的問題,實際上,在中央文件和國務院的工作安排裡面都提出要改革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胡曉義說,“現在我們也是按照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在調查研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但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不能‘單打獨斗’,而是要在一個總體的改革框架下來進行。”胡曉義說:“其中包括機構分類、人事制度、工資分配、財政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措施。”
“試點地區各項工作有很明顯的推進,內部機制逐漸理順,外部條件也更加成熟。”胡曉義說:“但我們不能僅僅從事業單位考慮事業單位,還要將其與機關、企業結合起來統籌考慮。”
這位副部長坦言,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些地方進行了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嘗試,現在看來有經驗也有教訓。
“有些地方個人也繳費了,但機制沒有理順,結果又退回去了。”胡曉義說:“對於這方面的改革,我們知道公眾有很多的反映,我們一樣也很著急,但我們這次一定要力爭改革能夠成功,不能做一個‘夾生飯’,半道又退回來了。”
“所以我們需要更加綜合、更加全面、更加審慎地考慮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向決策層提出我們的建議。”胡曉義說。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