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個人發電意義大於效益(熱點解讀·調查)
核心閱讀
自己家發電,除了自用,還能並網賣錢?在國家近期針對能源發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分布式電源可並網成為熱議話題。在北京、山東等多地,已經有人在進行這樣的嘗試。那麼,個人投資分布式發電劃不劃算,靠發電賺錢現實嗎?未來發展前景如何?記者探訪“北京居民賣電第一人”,就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北京首位嘗試者近兩月發電389千瓦時,能賣156元
3月初,在順義的一個別墅區內,記者見到了被媒體稱為“北京居民賣電第一人”的任凱。這位光伏產業的從業者告訴記者,選擇自家嘗試分布式光伏發電,“是因為光伏產業不夠景氣,希望能夠從個人開始推動國內對光伏產業的需求。”
在任凱家門口,記者看到了兩個並排的電表。國家電網工作人員介紹,兩個電表分別為任凱家的並網電表和普通電表,分別顯示光伏發電並入電網的電量和任凱家中使用的電網電量。
任凱告訴記者,並網電表中最新顯示的數字為389千瓦時,即自2013年1月25日並網開始至3月18日,任凱家中的光伏發電系統已經累計向電網輸送了389千瓦時電量。按照0.4002元/千瓦時的收購價計算,任凱賣電收益約156元。
記者現場觀察到,在任凱所住的四層聯排別墅的二、三層,南面陽台玻璃全部貼上了一層深色的太陽能薄膜。而在樓頂天台,記者看到幾塊多晶硅電池固定在鐵架上。任凱介紹,太陽能薄膜技術相對較新,在設計和建設方面比較容易,多晶硅電池雖然太陽能的轉化率相對較高,卻不易搭設。
之后,任凱向記者演示了自己的電能監控系統。他告訴記者,發電量受天氣影響,波動較大。在前段時間的霧霾天氣中,每日發電量僅為0.5千瓦時,而天氣較好時的峰值發電量則為17千瓦時左右。冬季陽光較弱,以運行近兩個月的情況來看,“全年平均達到設計的日均10千瓦時發電量沒有問題”。
任凱向記者透露,他個人參與的對分布式光伏發電提供設計、組裝、維護和售后等一系列的服務工作,已進入商業運作,當前已有客戶向其咨詢和訂制,單筆訂單的最大規模為30千瓦。
靠賣電回收投資需18年,想自用儲電是難題
據國家電網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12年10月26日《關於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並網服務工作的意見》發布后,截至2月底,電網公司已累計受理分布式光伏報裝業務119件,發電容量一共33.8萬千瓦,但其中個人報裝僅14件。
一位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研究員告訴記者,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最大優勢在於就地開發、就地利用。然而,居民發電自用、售電卻面臨很多問題。如果是自用,光伏發電高峰在白天,居民的用電高峰卻是夜間,而儲電裝置價格較高且壽命較短。此外,光伏發電需要一定的光伏組件鋪設空間,在以單元樓為主體的城市樓群中,缺乏這一條件。
如果是並網賣電,從經濟上看目前並不劃算。據了解,任凱家中設計建造的3千瓦光伏發電設備,全部造價為4萬元左右,由個人負擔。其中,光伏組件約為2萬元,逆變器1萬元,結構支架和施工等費用約1萬元。國家電網則負責免費提供關口計量裝置和發電量及兩用電能表,專業人員調配安裝等工作。
任凱告訴記者,按照日均10千瓦時的設計發電量,“以當前0.4元/千瓦時的收購價,回收全部投資約需18年。”考慮到光伏組件20年—25年的使用壽命,顯然不具投資價值。
對此,國家電網新聞發言人張正陵說,在國家出台具有針對性的補貼政策之前,電網公司隻能按照0.4元/千瓦時的當地標杆上網電價進行收購。但同時他也表示,電網公司對所有分布式電源的售電數都進行了統計,隨著補貼政策的出台和落實,公司會根據相應的時間節點進行價格的補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