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証會變"聽漲會" 景區票價亂漲不能隻靠程序補丁--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新聞>>宏觀

聽証會變"聽漲會" 景區票價亂漲不能隻靠程序補丁

張楓逸

2013年04月25日09:2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4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審議旅游法草案。相比二審稿,三審稿明確提出“景區提高門票價格應當提前六個月公布”,同時新增了控制景區門票價格上漲的程序規定:“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應當嚴格控制門票和另行收費項目的價格上漲,擬提高價格的,應當舉行聽証會,論証其必要性、合理性。”(4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

  景區票價聽証,游客意見何處安放

  近來,湖南鳳凰“圈城”收費鬧得沸沸揚揚,其實,這件事只是我國景區票價畸高引發游客強烈不滿的一個縮影。據中國廣播網4月24日的報道,今年五一前夕,國內眾多知名景區門票價格漲聲一片,漲幅從20%到167%不等,同時變相漲價(如各景點捆綁售票)的景區也不在少數。可以說,“玩不起”已成為打擊人們旅游熱情、阻礙旅游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

  景區是具有某種壟斷性的資源,因為每個景區都“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同時,景區應該具有公益屬性,因為自然景觀是大自然的饋贈,人文景觀是祖先留來下的,人們應該有廉價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權利。鑒於景區的這兩個屬性,景區票價不能簡單地隨行就市,很有不要實行政府指導定價。而依照《政府制定價格聽証辦法》,實行政府定價的產品或服務,其價格調整應當聽証。可見,旅游法擬增設景區票價聽証程序,其實是對既有規定的重申。

  但疑問隨之而來:在聽証會往往淪為走過場、異化為“聽漲會”的當下,又怎可指望能用這道程序控制景區票價上漲呢?

  更令人悲觀的是,景區票價聽証,與水、電、氣價格聽証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景區票價聽証會受到“本位主義”的驅使。

  與水、電、氣價格涉及本地居民利益不同,景區票價主要涉及外地游客的利益,較少涉及本地居民的利益。對那些參加聽証會的本地人來說,家門口的風景他們要麼早就看過了,要麼懶得看,無論票價怎麼漲都是多掏外地游客的腰包,不會讓自己利益受損。相反,票價上漲會增加當地政府的收入,讓本地居民有了增加自身福利的預期。理順這一點,不難想象的一個結果是,很少有本地居民會反對景區漲價。

  有例為証:2010年7月,山西平遙古城召開門票價格調整聽証會,27名參會人員中有24人支持門票漲價,有些代表甚至認為價格應該調得更高一些——這些參會人員均是本地居民。

  需要強調的是,景區票價與外地游客的利益關聯更密切,外地游客才是景區真正的消費者。可是,他們沒機會以消費者的身份參加聽証會,沒機會表達反對意見﹔相反,本地居民並非景區的真正消費者,卻在聽証會上決定真正消費者的利益。

  聽証會本該是一場利益博弈。完全由本地人參加的景區票價聽証會,讓外地游客的意見無處安放,也讓聽証變成了單方面決定。這無論如何都是不公平的,其結果也不可能是合理的。這樣的價格聽証徒具觀賞價值,隻會讓景區漲價披上一層程序正義的合法外衣。

  既然旅游法要增設景區票價聽証這個程序,就不應僅限於一句籠統的規定,而應明確景區票價上調須充分聽取外地游客的意見,並就此作出合理可行的制度安排。進一步說,既然下決心制定一部旅游法,就應該從各個方面突出景區的公益屬性,遏制門票瘋漲,致力於將“廉價欣賞祖國大好河山”變成一項國民福利。(晏揚)

  治景區亂漲價不能隻靠程序補丁

  對於規范景區漲價程序,我們並不陌生。最著名的當屬國家發改委2007年出台規定,景區漲價頻次不得少於3年。但在現實中,景區門票“三年不漲”,早已異化為“三年必漲”。今年恰逢解禁期,國內多處知名景區在五一小長假前夕紛紛漲價,最高漲幅高達167%。

  由是觀之,此次審議的旅游法草案提出,“景區提高門票價格應當提前六個月公布”,“門票漲價要舉行聽証”,這些的規定看似嚴謹,能否遏制景區漲價卻不容樂觀。

  事實上,這兩項規定都不是新鮮事物。2009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出“景區門票價格調整要提前半年向社會公布”。而對於景區門票這樣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自然壟斷商品價格,聽証自然是《價格法》的必然要求。從以往門票漲價情況來看,相關景區也都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履行了“漲價聽証會”和“提前半年公布”的程序,但公眾對結果並不滿意。

  畢竟,程序正義不等於實質正義。一方面,“提前半年公布”的規定,對於景區來說只是多一道程序而已,並不能從根本上遏制逐利沖動。再說,漲價從景區討論到舉行聽証會,再到旅游、文物等相關部門通過,最后獲得發改委同意的一般需要3到6個月時間,因此提前半年醞釀漲價也正中景區下懷。

  另一方面,在聽証會普遍淪為“聽漲會”的大背景下,景區門票漲價的聽証也不能免俗地成為過場。比如,去年峨眉山景區門票調價聽証會上,21名代表僅1人不同意漲價,於是淡、旺季門票價格便順理成章地上漲23%和18%。

  國內景區漲聲一片,與國外景區低價甚至免費形成鮮明對比。有網友進行過統計,一張張家界的門票,相當於法國羅浮宮門票的3倍﹔一張四川九寨溝的門票,如果用來參觀美國黃石公園、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都玩一遍還剩100多元”。原因就在於景區定位不同。在許多國家,旅游景區屬於公共資源,由國家出資建設和維護,保障價格公益化管理。而在我國,景區是一些地方政府眼中的“搖錢樹”,非但不會給予財政補貼,還希望從門票收入中分得一羹補貼財政。

  遏制景區漲價不能隻靠程序補丁,必須從根本上厘清景區定位。

  具體做法可以參照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劉思敏的理論,將景區分為公益型、市場型、混合型等三種類型。公益型景區由國家全額或差額補貼,實行免票或者低門票價格﹔市場型景區,門票進行市場化定價﹔借助公共資源開發但屬於地方集體所有的混合型景區,則由政府實行市場指導價或最高限價管理。

  當下,有必要將景區分類管理寫入旅游法,建立相應的資金機制、管理機制、經營機制、監督機制,讓旅游產業發展和國民休閑訴求並行不悖,相得益彰。(張楓逸)

(責編:孫博洋、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