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活力何來?並非僅僅來自壟斷巨頭、行業巨擘、產業巨子,更多的也許是不計其數的中小企業,活躍的細胞、創新的因子,才能帶來經濟環境的源頭活水。
在中國,中小微企業佔全部企業總數99.7%,是提供就業、技術創新、經濟規模的核心推力,然而負擔重、創新不足、經營能力差、專業化不夠等,是國內不少中小企業的通病,也是中國中小企業中“小巨人”不多、“小老頭”不少的根本原因。如何突破當前困境,為中小企業減負增能,成為經濟焦點問題。
“殘羹經濟”難養中小企業
有調查顯示,中國人創業意願很強,而創業成功率則僅為1?40左右,不及美國人創業成功率的1?7。
創業成功率偏低,從某種角度正折射了目前國內中小企業之困。大量國內中小企業,既不大、也不強,成為尷尬的事實。有報告指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確面臨比以往更多的困難,尤其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市場需求下行壓力加大,企業訂單不足。
外需不足訂單下滑,大企業壓力轉嫁,自身運營成本不斷升高,融資難沒有根本性緩解,種種壓力下,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不利經濟環境下,最為風雨飄搖的“舢板”。最為突出的是,不少中小企業習慣於依附大企業吃“殘羹”,小富即安,一旦大企業“感冒”,小企業則“致命”。
國家工業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司長鄭昕在上海表示,一方面中小企業負擔依然較重,一方面環境不利影響明顯,是目前國內中小企業突出困難。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說,當前中小企業難做強,自身原因不可忽視。“一是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依附在大企業身邊吃殘羹冷炙的角色,自然不可能活得好﹔二是創業能力、企業家精神不足,很多好的技術難以走出實驗室成為大產業。”
“一些本來很有潛力的項目,就是因為團隊創業能力不足,單純依靠政府提供‘溫室基金’,最終成不了‘科技小巨人’,倒成了‘小老頭’,非常可惜,”李耀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