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我國人均儲蓄超3萬 錢不多不敢隨便花

2013年09月16日07: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巨額居民儲蓄折射社保不健全

【視頻】中國人均儲蓄超過3萬元

我國人均儲蓄超3萬 錢不多不敢隨便花(網絡配圖)

原標題:住房教育醫療都漲價 百姓對未來心裡沒底

巨額居民儲蓄折射社保不健全

中國人往銀行存錢已創造出幾個世界之“最”。央行最新數據顯示:到8月份,我國居民儲蓄余額連續3個月突破43萬億元,位於歷史最高位,已成為全球儲蓄金額最多的國家﹔人均居民儲蓄超過3萬元,是人均儲蓄最多的國家﹔居民儲蓄率超過50%,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專家指出,過高儲蓄率並非好事,暴露出消費低迷,內需乏力等經濟問題。同時也說明百姓對未來缺乏安全感,寄希望於增加儲蓄防范風險的心理。政府未來應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加大財政投入,減少居民預防性存款。

【錢不多才不敢隨便花】

我國居民儲蓄過去10年來呈直線上升。據統計,2003年9月、2008年8月、2010年12月和2013年1月分別突破10萬億元、20萬億元、30萬億元和40萬億元大關,且每突破一個10萬億元大關所用時間不斷縮短。

住房、教育、醫療都漲價,未來收入增長卻沒底。與儲蓄持續上漲形成對比的是,居民消費率卻下跌到35%的低谷。大家有錢不敢花,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對未來缺乏安全感而促使預防性儲蓄增加。

“除了收入的正常增加外,居民儲蓄之所以出現如此快速的增長,主要是由於百姓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增加。最近10年來,我國居民在購房、教育、醫療等家庭大額支付領域的需求增多,促發居民預防性儲蓄行為的增加。”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說。

高儲蓄還反映出居民收入整體偏低,不願隨便花錢﹔居民投資渠道少,隻有把錢存進銀行﹔還有就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專家指出,如果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健全,廣大居民也不會選擇通過儲蓄來保障未來。

【“小百姓補貼大銀行”】

凡事過猶不及。專家指出,一定規模的儲蓄意味著有更多潛力進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但過高的儲蓄則說明消費低迷,內需乏力,經濟內生動力不足,儲戶利益也受一定侵損。

目前我國居民儲蓄率遠遠高於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積累和消費的比例失調。有關報告指出:儲蓄高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最終消費的實現,影響了最終消費需求的增長。

如果總供給的增長快於總需求的增長,長期下去將不利於短期宏觀經濟均衡和長期經濟的穩定增長。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認為,高儲蓄率必然導致高投資率,也就造成了產能過剩的局面,而我國連續多年高增長的投資依然無法完全吸收過高的儲蓄率,而高投資率所形成的產能又不能被國內消費吸納,這就形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較大,而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局面。

高儲蓄還造成風險向銀行集中,如果儲蓄轉化投資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導致銀行業的風險累積,對我國金融系統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都有影響。

在當前負利率狀態下,儲戶把大多數收入存進銀行會面臨一定的損失。“居民以較低的利息把錢存入銀行,但銀行卻可以以較高的利率發放貸款,客觀上造成了‘小百姓補貼大銀行’的不合理現狀。此外,負利率狀況下,高額儲蓄客觀上也給儲戶利益帶來一定的侵損。” 王晉斌說。

【提高居民收入拓寬投資渠道】

如何改變高儲蓄現狀?“未來亟須加大社會安全網建設,政府應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加大財政投入,減少普通居民預防性存款。”王晉斌建議。

此外,提高居民收入,讓百姓有更多錢敢去消費。北京學者智欣認為,收入分配改革的另一項任務,是要在再分配中改變“強政府弱居民”態勢,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這要求政府合理運用累進稅率、提高個稅起征點、結構性減稅等稅收手段,將高收入階層的部分收入轉化為普通居民的“收入”。更關鍵的是,政府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在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的消費支出,大幅度壓縮包括“三公”經費等行政經費,將更多政府收入轉化為普通居民的“收入”。

專家還建議,應進一步拓寬百姓投資渠道,加快發展直接投資,增加居民財富的保值增值途徑。同時,完善和規范信用體系,推動消費信貸全面普及﹔優化消費環境,規范市場秩序,提供多層次消費產品,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

 

 

(責編:喬雪峰、庄紅韜)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