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我國港航業面臨四大挑戰 上海自貿區帶來轉型發展機遇

2013年11月03日09:34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上海11月3日電(記者沈文敏)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以全面開放對接全球化為目標的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將有力促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航運及其周邊相關產業無疑將從中獲益匪淺。

業內人士普遍表示,可以預見新時期上海港的地位將更加凸顯,並帶動華東沿海地區其他港口的進一步發展。但如何把握時機,借助相關政策,進一步提升港口的競爭力,是擺在港口從業者面前的新課題。

外貿引擎失靈,港航發展滯緩

近年來,世界經濟陷入低迷,中國外貿出口增長疲軟,引擎失靈,對港口發展的助推作用大大減弱。對此,全球知名的咨詢公司埃森哲通過比較研究,發現我國港口建設在目前主要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挑戰。

——貨量增長放緩。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在持續收縮之后遲遲未能復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3年10月16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中國2013年GDP增長率從7.8%調至7.6%,全球經濟增長率預期則從7月的3.1%下調至2.9%。作為全球經濟和貿易的晴雨表,港口集裝箱的吞吐量增長也隨之放緩。埃森哲調查發現,以上海港為例,2008年以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3.1%,而2008年以后則僅為4%,2009年更是錄得負增長。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貨量增長都將趨於相對平穩。

——港口服務同質化,競爭加劇。集裝箱運輸自誕生至今已逾半個多世紀。隨著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運用,現代港口以水深、泊位、設備為核心的競爭優勢差距越來越小,服務趨向同質化。同時,地方政府出於拉動經濟的考慮,建港積極性十分高漲,港口分布趨向密集化,區域內競爭加劇,拓展空間受到限制。

——收入及成本壓力加大。目前,整個航運市場處於寒冬期,由於運力過剩引發過度競爭導致的運費下滑使得航運企業在不斷高企的燃油成本下面臨巨大壓力,據上海航運交易所2013年10月18日數據,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為881.74,接近三年以來的最低點。同時,借助船舶大型化帶來的議價優勢,航運企業也盡可能的尋求縮減港口費用以控制成本支出。港口主營的集裝箱裝卸業務因此受到擠壓。此外,不斷上漲的人工、燃料和物料價格也造成港口運營成本持續增加。港口運營亟待尋找新的增長點。

——管理信息化、系統化缺乏。港口的現代化程度,發展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新一代的港口已不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外自動化集裝箱港口已將碼頭信息管理軟件視為碼頭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如鹿特丹港通過全面應用EDI技術,充分運用無人操縱的自動化系統,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的同時提高了運作效率,使其成為歐洲最大,效率最高的港口。但由於長期以來勞動力成本的相對低廉,我國港口在此方面重視不足。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提高競爭力的迫切需要,運用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集裝箱碼頭自動化運營必將成為大勢所趨。

自貿區試驗創新,尋找新增長點

一直以來,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外貿事業的蓬勃發展,港口建設特別是集裝箱專用碼頭發展迅猛。1980年,我國第一個集裝箱專業化碼頭在天津建成,開啟了我國專業化集裝箱港口發展的序幕。2002年,中國大陸港口以3721萬TEU的集裝箱吞吐量,首次超過連續46年保持世界首位的美國。至2012年,全球集裝箱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中國大陸已佔據六席(不包括香港),其中上海港更於2010年以2905萬TEU的年集裝箱吞吐量取代新加坡從此成為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30多年來,我國港口集裝箱運輸以罕見的年均35%的增幅,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成為我國開放水平最高、融入國際市場最好的領域之一。

埃森哲表示,如今的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港口大國,但我國港口在國際航運市場的綜合影響力卻與其地位並不相稱。尤其是在航運服務領域,包括船務經紀、船舶融資租賃及交易、航運保險等方面與一些老牌航運中心如倫敦、漢堡等相差甚遠。

埃森哲亞太區貨運及物流業港口業務總監朱景豐認為,上海自貿區的成立給上海港口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提供了有利條件。一方面,自貿區將進一步促進長三角地區整個對外貿易、加工業的升級,深化貿易和金融的一體化進程﹔從而推動區域制度創新,倒逼腹地城市打造更好的金融政策環境、生態環境,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一個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區有助於上海港真正實現從“境內關內”向“境內關外”的轉變,大力促進轉口貿易的發展,使其在全球資源配置和調撥的過程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

同時,自貿區放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將吸引更多的外資航運企業來區內注冊,提高上海港的活力。而為了推動中轉集拼業務的發展,中資公司擁有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船,可先行先試外貿進出口集裝箱在國內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間沿海捎帶業務的政策放開,也使得上海港的吸引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充分運用好政策,提升國際競爭力

埃森哲通過對目前國內港口現狀及各項政策的研究,尤其是針對上海港和華東輻射區域,建議充分運用自貿區的相關政策,加大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地打破原有的機制體制,實現航運要素和資源的集聚,並且堅持創新,運用信息化管理及流程控制,讓港口的績效再上一個台階。

——堅持發展“水水中轉”策略。由於上海港地處洲際航線的終端,相比釜山、新加坡、香港等港口缺乏承攬國際主線中轉業務的先天優勢條件。因此,依靠長江黃金水道輻射的巨大腹地潛力重點扶持“水水中轉”業務順理成章。2012年8月1日,由財政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的“啟運港退稅政策”在上海正式試點啟動,結合目前自貿區關於國內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間沿海捎帶業務的政策放開,有望使上海港在此方面進一步拓展貨源地從內陸港口向沿海周邊發展。

——發展多元化經營,向上游航運金融、貿易、服務等高端化業務發展。進行包括倉單質押監管、融資,以及保險、租賃等業務的有益嘗試。努力開發與拓展新的服務功能,完善港口服務產業鏈,逐步實現向綜合物流中心模式的轉變。近期,由上港集團、寧波港集團、中國人保三方出資共同設立專業保險公司的計劃正式對外公布,這將是國內首家專業港口航運保險公司,表達了管理層通過自貿區這一總體框架進一步發展航運金融業的決心和信心。

——以資產為紐帶進行港口區域化整合,優化布局和功能,提升港口群的整體競爭力。2006年,交通部發布《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強化群體內綜合性、大型港口的主體作用。改變過去“以分為主”強調速度的發展模式,實行“以合為主”的新一輪港口變革。內容包括區域港口集團間的橫向整合,以及沿海港口與腹地資源的縱向整合,以期達到區域內各級港口的有效鏈接布局,實現功能互補和合理分工,從而提高港口群的整體競爭力。

——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港口應突破目前隻重“裝卸數量”不重“服務質量”的傳統,進一步細化並豐富提供服務的種類,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物流服務。此外,他們也可以考慮設計和開發更多基於服務水平協議下的新型業務服務和物流產品,通過優化提升資產效率,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碼頭營運商通過操作程序規范化並結合物聯網的深化應用,是實現為客戶提供持續高效服務的關鍵﹔運用數據分析法發現潛在的改進需求,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通過整合港口的關鍵業務流程,強化各業務模塊的數據溝通和協同運作,利用共享服務中心規范服務水平,提升服務質量。

當今世界全球一體化加速,新經濟格局正逐步形成。港口發展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新時期戰略開拓的重大歷史使命。盡快順應發展需要,提升港口城市的國際競爭力,時不我待。

聯系本文記者

沈文敏
[留言][博客][微博]
(責編:袁勃)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