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晨,暖暖的陽光洒下來,山中的霧氣慢慢散去……1月26日一大早,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悅崍鎮寺院村村民譚啟明一家就忙開了。
“這房子主體已建好,裝修后就可入住了。”打量著嶄新的小樓,譚啟明掩飾不住心頭的高興勁兒,“1月26日,又逢農歷臘月二十六,六六順嘛,好日子,簡單慶祝一下。”“光小孩上學就方便多了。”談到新家的好處,譚啟明老婆馬玉菊快人快語:原來的家走到公路就得半個多小時,“出門就是水泥路,走幾分鐘就到學校了。”
寺院村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共有441戶1441人,山高坡陡,群眾生活諸多不便,致富更面臨不少難題。2013年,重慶啟動新一輪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計劃3年搬遷50萬高山群眾。
對搬遷安置點的好處,已搬進新居的黃幫富體會更深。他掰著手指給記者一一數道:通水了、通電了、通公路了……“原來不好辦的事,現在一並解決了。”
老黃原來的家嵌在一個山坡上,那是一個滑坡帶,3間住了20多年的老土坯房,一到刮風下雨就讓人擔驚受怕。在村裡摸底搬遷意願時,他全家都說:“早盼著搬呢!”
扶貧搬遷,大伙最關心“錢從哪裡來”。通過統籌易地扶貧、生態搬遷、財政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等資金,石柱縣補助普通搬遷戶每人6000元、建卡貧困戶每人8000元、特困戶五保戶每人10000元。同時,打捆農林、水利、交通等農村建設資金,打造基礎設施。
黃幫富土家風格的3層小樓,鋪著地板磚,壁挂電視、冰箱、沙發等一應俱全。“建房、裝修加上買家具家電等,大概花了20萬上下。”老黃說,老宅基地復墾后,通過“地票”交易得了7萬多元。房子按照統一風格裝修驗收后,政府還將直接補助1.8萬元。“女婿這些年在外打工,我自己在家種養,合一起一年有個三四萬元收入。”
更讓搬遷戶們高興的是,各級政府將搬遷點后續發展與搬遷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寺院村黨支部書記余躍兵告訴記者,村裡正因地制宜發展“四大產業”,已發展辣椒1300畝、黃金梨800畝、寺院貢米1500畝,綠殼蛋雞兩萬隻。同時,利用離黃水國家森林公園較近的地理優勢,正著力打造鄉村休閑旅游。2013年,石柱縣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居民安置點動工30個,完成搬遷8440人。
離開寺院村搬遷安置點時,黃幫富正和女婿張羅著一起貼新春對聯:春風又迎康樂日,囤滿倉盈富裕年﹔橫批:龍馬精神。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2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