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春晚民調:58%觀眾最愛相聲小品 對陳佩斯印象最深

2014年01月28日08: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在過去30多年歷屆春晚演員中,誰給大家印象最深刻?民調顯示,受訪者提及最多的是陳佩斯、朱時茂。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民俗學者蕭放認為,當今社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但矛盾可以通過詼諧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像上世紀80年代相聲很紅火,當時就有很多針砭時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段子。“央視春晚應該更加平民化,反映老百姓的訴求,內容應具有更多的諷刺性和娛樂性。”

春節臨近,央視春晚是除夕少不了的文化大餐。在過去的30年裡,春晚舞台不但成就了演藝明星,更給人們留下或歡笑或感動的諸多難忘記憶。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等發起的一項調查(102791人參與)顯示,58%受訪者坦言自己最愛看央視春晚中的相聲小品等語言類節目。調查中,90后佔44.5%,80后佔36.2%,70后佔13.0%,60后佔3.9%。47.2%的受訪者在北方地區,47.2%的受訪者在南方地區。

看春晚已經成為一項新民俗

調查發現,受訪者觀看央視春晚的原因集中在“陪家人看”(26.4%)、“沒其他事做”(16.5%)、“習慣了”(12.7%)。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喜歡看”(4.3%)、“看明星”(4.0%)、“節目好看”(3.7%)。

哈爾濱市民張炎(化名)覺得過年時與父母一起看央視春晚是自己最快樂的時光。他說,平時每個家庭成員很難有機會都拋開瑣事,平和地坐在一起聊聊舊事,互相鼓勵。“當《難忘今宵》唱起,新年鐘聲響起時,我都會很激動。因為它不僅在告訴我過去值得紀念,更提醒我新的一年也要‘難忘’,不能虛度。”

年過六旬的廣州市民李波(化名)說,“退休后每年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等在北京工作的兒子兒媳回家過年。”在李波眼裡,春晚是影響家人情緒的載體。“對於每一個中國傳統家庭來說,春節都有特殊意義。而通過春晚會看到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還有老百姓身邊日新月異的變化。”

但李波也表示,近年來他看香港翡翠台的春晚比較多。除了地域和文化上接近之外,“主要在於翡翠台的創新比較多,‘節目小而活’一樣能傳達時代深意。”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民俗學者蕭放認為,央視春晚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把國家主流文化、思想、價值觀傳達給老百姓,“一方面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對世界各地的華人來說,央視春晚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文化紐帶”。

溫州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黃濤認為,看春晚已成為一項新民俗,雖然有些年輕人挑剔春晚、不看春晚,想自娛自樂過除夕,“但以往的央視春晚確實給人們帶來很多歡樂,是難忘的回憶,我覺得不管怎麼苛責它,它仍是大部分民眾的主要期待。”

“沒有新意”讓受訪者對央視春晚關注度走低

調查發現,受訪者不喜歡看央視春晚的原因,“沒有新意”(55.4%)獲選率最高。接下來依次為:“地方台春晚更好看”(9.1%)、“語言類節目太少“(8.2%)、“喜歡的明星沒出現”(5.8%)、“除夕沒法回家”(5.6%)、“太嚴肅”(3.3%)等。

吉林扶余鐵路職工許躍(化名)坦言,近年來自己和家人對央視春晚的關注越來越少了,“我往往是提前查好節目單,等自己喜歡的節目到了再看。”他更喜歡一些地方台的春晚,“演員的表演放鬆得多,更適合過年的氣氛。而且大部分是地方的明星,說的是家鄉話,內容也和家鄉息息相關。這種春晚更接地氣、更有活力和看頭。”

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大三學生顧惠(化名)認為,“現在看央視春晚早就沒有小時候的那股新鮮勁兒了”。因為每年都是“幾個爛熟的面孔說著爛熟的台詞,想抓住年輕觀眾,不去研究節目形式和內涵,生搬硬套網絡語言,不僅讓人覺得味同嚼蠟,而且缺乏誠意。”

另外,顧惠覺得央視春晚缺少互動環節,“開門辦春晚不隻體現在節目的比拼上,也應該把全民參與的概念帶到舞台上。”

網友“逸”留言說,這兩年高投入、高質量的綜藝節目已經提高了人們的欣賞水平,“春晚如果隻想著不斷拔高,隻會事倍功半。也許春晚已經到了重新細分觀眾並徹底轉型的時候了。”

在蕭放看來,導致人們對央視春晚關注度越來越低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一些節目內容和形式固定,可能會使一些人產生審美疲勞,同時大家的參與性不強,而且表演內容又距人們的生活比較遠﹔另外,有些青年在對春節的認識上也有問題,春節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個集體的儀式,這個儀式需要每個人參與,一些青年的注意力被現代科技所分散,沒有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

“央視春晚的內容應具有更多諷刺性和娛樂性”

對於歷屆春晚中印象深刻的演員,受訪者提及最多的是“陳佩斯、朱時茂”(25.3%),“趙本山、宋丹丹、范偉”(23.6%)緊隨其后。接下來是:“馮鞏、牛群”(12.0%),“潘長江、黃小娟”(5.4%),“趙麗蓉、鞏漢林”(4.0%),“郭達、蔡明”(3.9%),“周杰倫、陳奕迅、王菲”(3.6%)等。

在節目類型上,受訪者最感興趣的是“相聲、小品等語言類節目”(58.0%),其次為“流行歌曲”(18.0%),“魔術、雜技等表演類節目”(11.4%)排名第三。其他還包括:“美聲、民族歌曲”(4.3%),“大型歌舞節目”(3.6%),“京劇等戲劇類節目”(3.6%)。

孫良工退休前是某國營紡織廠的員工,他認為,上世紀80年代的央視春晚最令人難忘,也涌現出最多經典節目。黑白電視是當年全家了解世界的唯一工具,雖然當時春晚舞台簡陋,卻感覺比現在更真切。“歌唱演員蔣大為、彭麗媛、成方圓、郁鈞劍等人的歌聲仍停留在我的耳畔。相聲演員馬季諷刺商品推銷的《宇宙牌香煙》,侯耀文、黃宏揭露官場層級的《打扑克》也讓我百看不厭。”

說起近些年“趙家班”的作品,顧蕙認為應該有所區分。“1990年的《相親》讓人解放思想、為真情感動﹔1997年的《紅高粱模特隊》則把勞動者表現得很美﹔2000年的《昨天今天明天》為農民生活和國家大事架起了橋梁,這些都是難得的經典。但之后的作品就開始有些忽略主題,在形式上嘩眾取寵了。”顧蕙覺得春晚的主題應該在其樂融融中辭舊迎新,因此盤點過去不必面面俱到,但要鞭辟入裡﹔展望未來不必廣闊宏大,但要真切有力。

許躍最喜歡的是語言類節目。在他看來,如果不能增加語言類節目,不如縮減春晚的時長,精簡千篇一律的大型歌舞,或者開發新的節目形式,從棚內轉向棚外。“為了倒計時不僅拖累春晚節目組,而且讓大部分觀眾都感到拖累。”

對於央視春晚的格調,受訪者心中更傾向於“其樂融融的”(49.2%)、“活潑的”(14.6%)和“針砭時弊的”(10.5%)。還有人提出應該是“特色鮮明的”(8.7%)和“年輕的”(6.6%)。

黃濤認為,央視春晚應該做到雅俗共賞。“各種品味和需求都照顧到才是春晚的主要目的。作為春節的一個新民俗,春晚的格調應該是是大眾化的。”

蕭放認為,當今社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但矛盾可以通過詼諧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像上世紀80年代的相聲很紅火,當時就有很多針砭時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段子。“央視春晚應該更加平民化,反映老百姓的訴求,內容應具有更多的諷刺性和娛樂性。”

(責編:喬雪峰、劉然)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
  • 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
  • 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