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佔比長期超過50%,處於相對高位。總體來看,通過貸款期限管理盤活信貸存量的余地較大,適度控制長期貸款增量規模,提高中短期貸款佔比,可以作為盤活信貸存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日國務院提出,金融業要圍繞支持實體經濟,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下面就銀行業如何“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具體措施提出以下七點建議:
一、主動對接政策導向,積極調整信貸投向
信貸資產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資產,也是社會融資規模中增量部分的重要來源。因而必須促進銀行資源的合理配置,用好信貸資產增量資源,推動銀行信貸資源向運行效率較高的產業和部門傾斜。
一是要按照有保有壓、有扶有控的原則,更多地投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小微企業、三農產業、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二是應加大對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兼並重組與並購貸款等方面的支持,扶植新的龍頭企業,提高行業運行效率和集中度,有力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三是在減退部分行業貸款的同時,要適度支持受政策扶持力度大、發展前景好的細分行業和企業(如:對光伏行業中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等),避免造成行業性信用風險。
二、加大小微企業和個人金融投入,支持經濟轉型
提升小微企業經營能力和刺激個人消費支出,是激發實體經濟活力的重要途徑,而銀行對這兩個領域的支持應主要體現在增量上。
一是積極推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相對於壟斷企業、大型企業,民營小微企業由於自身經營管理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導致企業信用低、風險大、回報低,融資能力不足。然而,小微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增加就業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有積極作用。銀行要針對小微企業的需求和特點,提供差異化、綜合性的金融服務,適當提高對小微企業信貸不良貸款率的容忍度等,提高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
二是調整按揭業務策略,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業務。一方面,按政策導向重點支持保障性住房和中等收入家庭的自住需求,做大按揭業務﹔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創新消費金融產品,增加消費信貸投入,助推消費升級。重點關注城鎮化進程中新增城市人口和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加大對大宗耐用消費品、教育、旅游等消費類需求的信貸投放等。
三、降低中長期貸款佔比,大力盤活信貸存量
大量長期貸款的存在限制了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流動性,導致資源配置效率相對偏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佔比長期超過50%,處於相對高位。總體來看,通過貸款期限管理盤活信貸存量的余地較大,適度控制長期貸款增量規模,提高中短期貸款佔比,可以作為盤活信貸存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是短期貸款對搞活實體經濟的作用更加明顯。中長期貸款一般投入固定資產項目,這些項目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而短期貸款一般用於企業的日常經營,投入產出的流程相對較短,因此相對而言短期貸款對提高實體經濟活力的作用較為明顯一些。二是短期貸款有利於商業銀行進行風險管理,在經濟下行期風險點的暴露往往更為頻繁,增加短期貸款的投入有利於商業銀行在發現風險和問題的情況下,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
四、規范票據業務,增加實質性貸款投入
票據融資具有期限短、靈活度高等特點,商業銀行在考核期內傾向於通過票據業務加強資產管理。然而票據業務的快速擴張有較大風險:首先,過度追求票據業務量增長,會導致對商品交易的真實性把關不嚴,導致票據業務本身風險度提高﹔其次,票據過度擴張造成資金空轉,這種票據業務擴展帶來的存貸款額增加,游離於實體經濟之外,一旦企業信用破裂,對銀行和整個金融系統都會造成嚴重后果。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6月份前十天,全國銀行信貸增加很快,但有些銀行70%以上是票據融資,一般性貸款增加不多。這種狀況如果持續發展,信貸資源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會進一步減弱。未來,商業銀行應增加一般性貸款投放,嚴格執行票據業務各項規章制度,減少票據擴張,防止信貸資金“空轉”。
五、積極推進信貸資產証券化
銀行信貸資產証券化是盤活貨幣信貸存量,提高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信貸資產証券化為銀行提供了股權融資之外的另一種資本補充方案,有助於緩解銀行中長期融資壓力,在保持銀行一定資產擴張能力的同時,降低銀行對資本市場的資金需求。其次,通過資產証券化的形式,商業銀行可將流動性相對較弱的信貸類資產在資本市場上進行流通,並獲取資金,這既有利於優化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改善銀行體系流動性狀況,也有助於拓寬社會資金的投資渠道。再次,資產証券化增加了銀行風險管理工具,有利於降低實體經濟風險在銀行體系積累的水平,提升銀行抗風險能力。
2012年5月資產証券化重啟后,相關項目推進整體較慢。其中既有試點額度相對偏小(500億元),也有金融機構標的資產儲備和相關准備工作不充分的原因。未來為了更好地發揮資產証券化在盤活存量方面的作用,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加大資產証券化的推進力度:
一是在資本市場接受的范圍內,較大幅度地增加銀行資產証券化的規模﹔二是擴大參與機構的范圍,鼓勵管理規范,風險管控能力較強的銀行和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三是在現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貸款、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的基礎上,增加可成為資產証券化的入池資產的種類,提高金融機構參與的積極性和交易的選擇性。
六、正確認識金融創新,理性發展非信貸融資
2011年以來,信托、理財等非信貸類社會融資超常規增長,帶動社會融資總量的快速提升,然而在業務發展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一定的風險,監管部門從去年起就加大了對這些產品的監管力度。隨著產品和市場的整頓和規范,創新型的非信貸產品在盤活存量貨幣、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面仍可繼續發揮作用。商業銀行應正確認識金融創新,在提供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同時,結合自身特點,依托綜合化經營平台,有效整合投資、保險(放心保)、信托等金融資源,理性發展非信貸業務,為支持新興產業、小微企業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七、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讓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到金融業,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在資源配置方面的積極作用。以國有資產為主導的銀行體系在短期內很難改變抓大客戶、做大項目,做大資產規模的經營模式。因此,在部分小微企業發展較快的區域,應積極吸引民營資本投入地方性或中小型銀行類金融機構,在引進資本的同時也要引進新的經營和管理理念。尤其是應引導民營資本創辦一批客戶定位為小微企業的小型商業銀行,以調整存款市場結構,並優化信貸市場的增量結構。通過戰略決策層面的轉變,引導這些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等急需資金的實體經濟部門的資源投入。在優化信貸資源配置的同時,引入一定的市場競爭,推動傳統銀行體系業務轉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