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法制盲区
倒卖个人信息违法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问题是目前的国内法律对这种处罚普遍“门槛”较高:即只有“情节严重”才会受到较为严厉的处罚。然而事实上,很多倒卖个人信息的行为虽然违法,但却都达不到“情节严重”的标准,这也令刑法对这类事件无可奈何,客观上也加剧了违法现象的蔓延。
对于猖獗的信息倒卖现象,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祁俊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刑法对“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达到“情节严重”是犯罪成立的要件。而对于那些没有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尚未构成犯罪的轻微违法行为,追究起来较为困难。“就算受害人去公安部门报案,但由于被泄露的客户只是单一的个人,这种点对点的案件达不到‘情节严重’的情况,对泄露者和购买者也难以定罪处理。”
另一个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刑法虽然有“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但并没有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而仅对享有“公权力”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并有法律规定保密义务的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做出了惩罚性规定。但针对房地产、网络以及各种调查公司等“非公权力”单位和一些不法商人的个人行为,法律法规还暂未明确。去年8月,某城市商业银行就曾被曝出帮助一家P2P信贷公司调查了3.2万人征信记录的事件。而央行上海分行只是责令涉事银行进行整改,并将依法给予该行行政处罚。
“在个人信息中,金融信息无疑是最重要、最敏感的部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表示,“连最重要的金融信息都得不到保护,更别说其他信息了。”
不过,公开消息显示,目前网络信息立法保护已经进入司法程序,这也令不少投资者感到些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