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手段维权得不偿失
受到投资理财方面的不断骚扰,各种渠道维权都基本难以实现,最现实可行的或许莫过于直接发起诉讼,然而新的尴尬又来了:打赢官司要付出很多,包括金钱、时间、精力。
以前文所讲到的黄先生为例,黄先生有对方发过来的邮件记录,也有对方不断的骚扰通话记录,甚至还有对方恶意骂人的铁证——电话录音,但是那又能怎样呢?
黄先生咨询了广东经天律师事务所律师郑名伟,郑名伟表示,黄先生掌握的这些证据可以起诉,但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就算是这场官司大获全胜,最终能够获得的物质最多不过3000-5000元,甚至还不够律师代理费用,更别提期间浪费的各种时间、精力等成本。
甚至是连作为律师的郑名伟也无奈地表示,“面对黄先生这种情况,投资者惟一的办法只能是忍”。
除了确定泄露信息方很难,举证也非常困难。刘彦斌表示,“对方在打电话进来时,你并不知道这是骚扰或产品推荐的,因此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对此进行录音,还有产品推荐或短信骚扰的人不一定用真实名字登记手机号码,根本很难查到对方。如果是同一号码的长期频繁骚扰,或许可以考虑在自己所属的公安局进行报案,或者通过律师对其进行起诉”。
不过对于大多数被骚扰的客户来说,报案和起诉都是一件麻烦事。
“比起跑去公安局和花律师费去请律师,我还不如就被骚扰呢。”长期被一家私募股权基金公司骚扰的白领小田直白地说,“很少人会因为一个电话或短信骚扰跑去公安局的,就是去了,公安局是否也会觉得这种案件太小,不属于管辖范围呢?”
不过,酝酿良久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日前出炉并将于3月15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严格规范了个人征信业务规则,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征信机构如果存在非法获取信息、采集禁止采集的个人信息或者未经同意采集个人信息、因过失泄露信息、逾期不删除个人不良信息、违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等行为,监管部门可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前,有报道称部分金融机构存在违规查询客户信息的问题,以往只罚款3万元。
高科技手段渐被启用
那么信息被泄露,长期被骚扰真的就是投诉无门,只能忍受吗?对此,上海华荣律师事务所律师许峰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信息泄露实则有法可依,大量贩卖客户信息就是违法的,构成犯罪。去年也有几起贩卖客户信息的案件受到处罚,同时涉及到一些金融业泄露客户资料的案件银监会、证监会有权进行监管,同样公安部门也有权对此进行调查。”许峰表示。
在个人信息倒卖监管方面,除了司法途径难以彻底清除信息泄露者,相关监管部门的“冷漠”态度也给个人信息安全留下隐患。祁俊远表示,“例如从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泄露的个人资料,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央行都有责任进行管理,但只是行政式的管理,监管部门由于人力、物力有限,难以进行严厉查处。若情节严重,涉及违法,就会由公安部门负责。所以目前我国在个人信息泄露方面,监管方仍不明确”。
针对被泄露的客户,许峰建议道,比起“单打独斗”去报案不如进行“联合打击”。“被泄露方去公安报案的时候,一个人去可能没有多数人一起去报案获受理的可能性大,因此,建议大家一起进行报案或者起诉。事实上,国内也有相关的网站把骚扰电话的号码在上面进行曝光,只是用的人很少,影响力不够大,建议广大被骚扰的人士可以多关注,并聚集在一起进行报案或起诉。”针对个人,许峰还表示,目前这个时代,公民防止信息泄露的意识一定要提高,一些不可信的商家索要相关资料可直接拒绝,同时在购物时尤其要注意,例如快递上的家庭地址、电话信息等等。
此外许峰呼吁,希望有者;如此多方夹击,泄露信息者将会有所忌惮。
对于杜绝骚扰电话,工作于一家财经类媒体的小汤有自己的手段,就是下载相关手机软件,杜绝一些骚扰电话打进来。“我用的智能手机,手机下载了一个360手机卫士,该软件在电话打进来的时候会显示这个号码有没有被其他用户投诉过,例如被投诉达到十次以上,我就会选择不接,有些我接了以后发现是骚扰的,也可以通过该手机软件进行举报,其他用户在接电话的时候就会先显示有人投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