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在境外形成强大购买力,春节期间中国游客的海外消费更是红红火火。新华社记者的全球调查发现,中国游客“全球购”在很多国家发挥了拉动经济、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各国也为吸引更多中国消费者不遗余力。
中国购买力
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在欧美日等国出境旅游持续萎靡情况下,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超过8000万人次,以高达15%的增长率成为全球跨境旅游的领跑者。
美国《华盛顿邮报》刊文指出,2012年中国人海外消费额高达85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营收最高企业石油 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全年营收额的两倍。
新加坡旅游局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兼署长周振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11年中国游客人均在新支出约达1337新元(约合1081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467新元(约合377美元),10年间增长近三倍。
泰国智库开泰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如今中国游客消费水平提高,在泰国旅游的日均消费已达到4600泰铢(约合154美元)。泰国国家旅游局预计,今年约10万名中国内地和香港游客到泰国过大年,为当地带来1.4亿美元旅游收入。韩国旅游部门也预计,春季期间有6.3万名中国游客到访。
随着加拿大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目的地,节假日到加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给当地商家带来商机。据中国银联(加拿大)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到中国长假期间,加拿大银联签约商户的POS机交易总量都会急剧放大。温哥华机场免税店管理人员对新华社记者说,近两年来,包括春节、五一和国庆假期在内的中国游客节假日消费额大约占该免税店全年销售额的近两成。
争抢中国客
海外消费的中国游客带来巨大商机,引得各国纷纷争抢。新华社记者日前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家奥特莱斯购物广场采访时发现,为迎接中国游客到来,这里的服务中心特意提前告知所有店家从2月10日至24日(农历初一到十五)为中国游客做好促销提示,有些店家还在门口用汉语写着“金蛇贺喜”、“蛇年春节快乐”的告示牌。
该购物广场蔻驰女包旗舰店的中文导购黄女士告诉记者,近两年来,中国顾客已成为这家店的主要买家,占到每天销售额的三四成以上。虽然已配有两名中文导购,但有时候仍然忙不过来。为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今年还新开了一家蔻驰男包旗舰店,并聘请了两位大学毕业、会讲中文的导购。
为了更好接待中国游客,加拿大温哥华机场免税店通常会做一些特别准备,比如在节假日高峰来临之前把热销货品准备充足;根据中国不同节日,在店内设立不同主题的特色食品 免费品尝活动等。除此之外,由于华人占温哥华机场免税店消费人群的五成左右,免税店超过半数的销售人员能用中文提供服务,店内商品的标签采用英文和简体中文双语,中国游客购物可以用银联卡或人民币现金支付。
在俄罗斯,一些商家允许使用银联卡购买大件商品,一些商家聘用懂汉语的当地人或中国人当导购。莫斯科红场旁知名的国营百货商场里开始出现汉语标志。另外,不少当地餐馆已使用中文菜单,会讲中文的当地导游也越来越吃香,薪酬越来越高。
泰国各大百货公司早在春节到来前就准备了一系列促销活动吸引中国游客。记者在曼谷尚泰购物中心看到,商场用300个红灯笼装点通道,并在春节前夕举行了大规模中国文化巡游活动,商场内也到处悬挂有“中国新年促销”标志。
以华人为主要族群的新加坡,本身在吸引中国游客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商场遍布懂中英双语的导购服务生,商品上有中文标注价格,折扣信息也用中英文同时标明。很多导购员本身就来自中国,他们熟悉中国顾客的购买习惯和购物心理,语言沟通顺畅,因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商家提升销售业绩。
每年一到节假日,中国游客海外大举扫货的新闻就不绝于耳。当全世界都在想着法子赚中国游客钱的时候,我们除了感叹,是不是更应想想:为什么中国人非得大老远地跑去国外购物?怎样才能改变中国人“国内挣钱国外花”这样的怪象?
对去年超过8000万人次的出境中国游客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对价格极为敏感的理性消费者。新华社记者的全球调查发现,如今大多数中国游客海外购物目的性、针对性都很强,很多人甚至会在购物前先上淘宝代购店比价。
著名管理咨询机构贝恩资本的研究显示,去年中国人消费了全球25%的奢侈品,金额高达3060亿元人民币,但其中60%花到了国外。既然LV、爱马仕都在中国开店了,为什么大家还去国外买?
理由很简单:价格。国内高昂的进口关税和其他各种税费导致同款产品国内外价差巨大,难怪不少中国人海外购物时惊呼“好便宜”。贝恩资本的统计显示,随着中国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的提高,去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增速由前年的30%骤降至7%,而同期中国人海外购买的奢侈品金额却暴增31%。
如果这钱非得要花,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里花?固然利润大头依然会被品牌商挣走,但至少可以把零售业就业机会,把消费税,把店铺租金,把物流配送餐饮等一系列关联利益留在国内。为此,大幅调低关税,降低种种国内税费,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是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究竟是高关税创造的利益大,还是带动国内零售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大,有关部门应把账算清楚。
记者的调查还发现,除了国内太贵之外,国内买不到也是把消费者“逼”去海外购物的重要原因。最典型的例子是苹果手机,由于在中国市场iPhone5无法做到全球同步上市,导致消费者不得不利用旅游机会出国购买。再例如,很多中国消费者到海外后发现,同一品牌在海外的商品多样性比国内丰富很多。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全球化时代的消费者已变得越来越心急,很多新商品想买的时候一天都不愿多等;同时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挑剔,会通过全球零售网络来挑选心仪商品。
因此,如何让包括苹果手机在内的全球商品及时进入中国市场,如何丰富国内市场的商品多样性,成为把消费者拉回国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既需要商家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也需要我们的监管部门去扫除其他人为设置的障碍,令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变得更为及时、便利。
面对一年数千亿元的零售业大蛋糕,中国不应再“望洋兴叹”,而应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重新赢回自己的消费者。
在零售业跌入七年来最低谷的2012年,跨国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市场集体放缓了扩张的脚步。根据联商网最新整理的盘点资料显示,沃尔玛、家乐福、TESCO这排名全球前三名的外资企业,去年开店幅度平均降低27%。
与此同时,关店潮中也出现大批外资企业的身影,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超市家得宝退出中国市场,麦德龙与富士通联手的万得城正在为中国所有门店寻找买家。据不完全统计,主要外资连锁企业2012年关闭了26家门店。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开始进入调整阶段。
“大势所趋”集体减速
沃尔玛、家乐福此前一直是外资在中国市场扩张速度的风向标。但根据联商网统计,沃尔玛2012年明显放缓扩张步伐,新开店铺仅30家。2010年,这个数字是50家,2011年则是43家。势头迅猛的大润发虽然以新开34家门店位居外资超市之首,但依然比2011年少开8家。
家乐福与TESCO的减速也同样明显,上述两大集团新开店数量从前一年的35家和16家分别减少到去年的18家和13家。就连声称“到2018年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将达到300家”的乐天玛特,也仅开出11家门店,远远低于预期水平。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表示,最近几年推动零售业高速成长的因素都发生了变化。首先经济增速减缓,消费明显不足,中国经济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下滑。其次是竞争日益激烈局部市场饱和。从地域上看,在一二线城市,有的业态已经趋于饱和或已经饱和,从流通方式来看,厂商自建渠道、电子商务等等都会对现有的流通渠道产生分流的影响,连锁企业中单店亏损的比例在增加,有的企业还出现了区域性的亏损。
另外,人口红利消失,成本大幅上涨。一方面零售业的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员工的流失率居高不下。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69位超市业态的金牌店长所在门店进行的统计,2011年和2010年同比人工成本增长了19%,去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15%,不断增长的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是企业的刚性成本,企业迫切需要更大的利润空间来弥补这些成本。
外资本土一守一攻
为此,外资零售企业纷纷进入调整期。“以往企业关注的是市场份额,发展策略也以规模扩张来带动销售增长。但现在提升原有门店的单店运营能力日益受到重视。”前家乐福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促使外资企业动手关闭不良门店。
联商网的数据显示,去年,沃尔玛在中国连关5家门店(包括3家试点的惠选折扣店),家乐福在中国关闭2家门店,TESCO则在去年8月后也连关5家门店,而乐天玛特、卜蜂莲花也各关闭一家门店。
去年也是外资百货业集中关店的一年。其中,新世界百货关闭了台州、宁波两家店铺,巴黎春天百货关闭了南京店,而百盛则关闭了上海虹桥店,还有西武百货、NOVO百货等也各关闭一家门店。如果将退出中国市场的家得宝计算入内,2012年,上述主要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关闭的门店有26家。
相比较来说,在过去的一年中,本土零售企业的扩张却表现激进。其中,银座商城新开7家门店,总数达61家;天虹商场新开9家百货店,总数达59家;而宣称2015年要成为“中国百货业冠军”的万达百货在2012年新开店17家,总数达57家。另外,银泰、金鹰、广百也各开出4家、5家和3家新店。
频频被外界认为扩张速度过快的永辉超市去年新开47家门店,与2011年49家的规模基本持平。华润万家去年大卖场则新增82家,总开店数量达到782家,超过前一年。“我们预计未来1-2年内,零售业都将面临低增长局面,但不会因此放缓扩张步伐。”华润万家CEO洪杰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店铺的拓展不是针对这一两年,而是长期发展策略。
外资超市向三四线城市渗透
相对于本土企业,商务部消费研究所副主任赵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将面临一个全球战略布局的局面。2013年,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仍然会在衰退中徘徊,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本国市场的经营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可能比2012年会更加严峻,因为2013年是在2012年基础上进一步持续衰退的情况,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经营,零售业的困难可能会比较。
因此对于大的跨国公司来讲将面临着一个如何在新兴市场赚钱来弥补自己在母国市场的亏损问题。为此,对于这些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的门店的盈利能力的要求会更高,所以它可能会放缓在中国的扩张步伐。另外,在国内市场经营业绩、或者盈利能力相对比较差的门店,跨国公司的容忍度也会进一步降低,所以有可能会进一步关掉一些盈利能力比较差的门店来提升自己整个跨国集团的能力。
不过,“很显然,外企并没有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衰落,或许他们现在相对于内资企业的优势没有当初那么明显了。”联商网资深博主黄山岩松认为。
虽然沃尔玛等跨国零售巨头扩张步伐减速,开店数量不断下降,但即便是沃尔玛的30家、家乐福的18家、乐购的13家也让国内的许多内资巨头汗颜。尽管他们确实没有像2年前那样超高速行进,但就现在水准来说,外企的速度也不慢。更何况,去年麦德龙和欧尚的拓展速度还远远高于2年前,这两家企业开店数量从2011年的4家和5家分别提高到12家和10家。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外资零售企业3-5年后在中国的规模都有望达到200-500家左右,市场占有率相当惊人。
除此之外,记者还留意到,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麦德龙等基本完成在中国的全线布局,尤其是向部分三四线城市渗透率开始提高。家乐福去年年底在安徽蒙城县开店,沃尔玛也将惠选超市开到了湖南永州道县,试水四线城市。初步统计,去年外资零售企业在一线城市新开店数量仅有23家,占比不足10%。
“2013年应该是一个调整期,我的预计是2013年的开店速度不会超过2012年。”第一零售网总裁丁利国表示,今年是变革之年,一些新型的业态电商、移动商业、高端消费品都会强势崛起,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业态黄金期已过,特别是一二级市场饱和,整个市场的整合、集中度在迅速地增加。丁利国认为,结构的变革不是一年就能够完成的,调整好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是很难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