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少大型公立醫院因患者過多而顯得十分擁擠,致使患者大呼看病難。對此,市人大代表、同仁堂集團總經理梅群昨日也開出了一劑“藥方”——將藥店納入醫保范疇。他透露:“目前,包括衛生、社保在內的相關部門已啟動將藥品零售終端納入醫保的調研工作,雖然還無法確定具體實施時間,但希望可在近幾年內實現。”
梅群進一步解釋,要想緩解大醫院的就診壓力,應充分利用北京市醫藥商業資源,力爭讓消費者小病不進醫院。現在包括同仁堂在內的多家藥店均設有坐堂醫生,而且也有看病診斷相關資質,且還成立了小型診所、醫館等,但因為無法享受醫保報銷,使患者就醫數量大大受限。反之,如果能夠把藥店列入醫保報銷范圍,則可以更大程度減輕大醫院負擔。
另一方面,由於進入公立醫院的藥品均需通過招標採購,而價格是中標的重要條件之一。故不少藥品因不願降低身價放棄醫院這一銷售渠道。此前也有消費者反映,很多同仁堂經典藥品在醫院難以買到。如果未來將藥店納入醫保,也可為消費者在求醫問藥中提供更多選擇。
不過,梅群也坦言,如果藥店進入醫保,很可能在初期出現騙保等問題。所以,這一政策實施的前提是必須慎重選擇,隻能讓有資質、口碑良好的藥店進入。
相關新聞
“京18條”社會辦醫細則或年內出台
商報訊(記者 李子君)“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政策,北京今年有望出台細則。”市政協委員、參與鼓勵北京社會資本辦醫政策調研的美中宜和醫療集團總裁胡瀾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相關細則應盡快出台,打破這層“玻璃門”。
被稱為“京18條”的《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若干政策》於去年發布,胡瀾告訴記者,盡管發布了新政,但對於美中宜和來說,還未體會到相關優待政策。由於沒有實施細則,水、電依然像過去一樣沿用商業價格﹔用地和稅收方面,對民營醫院也沒有明顯的優惠政策。
胡瀾坦言,阻礙民營醫院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人才問題,在人事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大規模推廣多點執業仍然不現實,眾多優秀醫生寧可在公立醫院的編制內工作,也不願到民營醫院享受高收入的工作環境。雖然北京社會辦醫政策走在了全國最前面,但與現實需求還有一些差距,未來應盡快打破“玻璃門”,讓民營醫院真正參與首都醫藥衛生事業。據胡瀾透露,“京18條”相關細則有望今年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