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
頂層設計治本之策
“這麼高的人類活動強度,這麼多的環境歷史欠賬,熬過這麼幾天,來年還會遇到這種‘破天氣’。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夏光認為,要建設宜人、宜居、宜游、宜商的國際大都市,城市布局、工業結構、管理水平都要進行全面調整。這個調整過程,就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
亞洲開發銀行上述報告顯示,總體上,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比中小城市嚴重得多。中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人口在100萬至200萬之間。此外,在中國局部地區,污染物相互作用,並且與來自附近城市和工業區的污染疊加,形成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區域。因此,隨著煙霧、陰霾、酸雨發生頻率增加,這些區域的環境質量總體上在下降。
郝吉明指出,這幾天,除PM 2.5之外的其他大氣污染物也是超標的。PM 2.5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其他大氣污染物經過復雜的物理和化學反應而二次生成的。但由於PM 2.5被炒得很熱,實際上,“隻治理PM 2.5,是治標不治本”。
除發達地區外,一位與會並發言的中國官員預計,當前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低於東部地區10個百分點﹔未來五到十年,西部地區城鎮化率有望趕上東部地區。談到如何避免重蹈東部地區的大氣污染的覆轍時,該官員表示,不主張在西部地區建設北京、上海那樣的特大型城市。他建議,要發展“關中—天水”“成渝”“北部灣”三大城市群,在大型城市周邊建設若干個小城市,周邊再點綴若干個小城鎮,這有助於突破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人口、資源、環境瓶頸。
李新民則建議,盡快在頂層設計層面提出大氣污染“治本之策”。一方面,隨著未來十年城鎮化率的持續提高,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污染物排放源防治的水平,一定要跟得上城鎮化進度。另一方面,環保部門不能隻當生態修復和事故處置的“消防隊”,也不能隻當嚴防死守環境風險而疲於奔命的“守門員”,環境保護必須充分介入到工程審批、發展規劃、經濟政策之中,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這樣既節約了財政資金,又能建設好“美麗中國”。(記者梁嘉琳)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