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年末猛增 “击鼓传花”游戏继续疯狂--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投资理财观察系列之一

银行理财产品年末猛增 “击鼓传花”游戏继续疯狂

2012年12月28日06:49    来源:人民网-理财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上海12月27日电(记者 魏倩) 因股市楼市等投资市场低迷,看上去有赚头风险又低的理财产品在受“旁氏骗局”质疑势头依然不减——就在今天早上的地铁上,记者还接到信托公司热情洋溢的理财产品推荐电话。

据记者走访了解,年末银行连续发售多款期限短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逐步走高,接近5%。在上海南京东路的工商银行,前天刚刚发售一款1月期收益率为4.5%的保本产品。

上海本地银行浦发银行也自25日始多款期限不一的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这些并无具体投向的产品预期收益率都在4.3%以上。上海银行也在近两天发行了多款短期产品,客服人员说,最近几天收益率开始走高了,约为4.7%。

根据普益财富提供给记者的监测数据显示,11月,88家银行在境内共发行2685款个人理财产品,较10月大幅增加557款,创下今年自8月份以来的单月最大值。尤其3-6个月产品大幅反弹,环比增幅最大达到45%。发行量以中资银行为主,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华夏银行发行量居前三。

自2009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渐趋井喷,这些纷繁复杂,期限不一的理财产品,标的通常为债券、本外币结构性存款,信托、票据等等。由于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过存款利率,那些风险低,至少可以保本的产品颇受普通投资者欢迎。

当记者向多位普通人士询问是否会购买理财产品时,答案非常有趣。一位从事工程造价的女士直接说,“不会买,很多都骗人”;另一位女士同样如此表示。

而一位从事技术工作男士则表示一直在购买,理由是“没啥好投资,当存款买”,并说他的母亲很早就开始买,但曾上过当;另一位男士则说“会买,看什么类型,比如保底但又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他买过招行产品。

狂飙突进式发展累积的资金日趋庞大。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2年9月末,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比去年末的4.59万亿元增长近47%。对于银行来说,这笔钱被放入一个专门的资金池中,实质上相当于存款,既保证银行的中间收入,又无需承担信贷风险。

而对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购买标准就是看是否保本,而不管资金投向标的,也不清楚风险,例如是债券,还是高风险的融资类信托产品。曾有数据称,后者在2010年第二季度时余额近2万亿,约占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的90%,受监管压缩后仍有50%。

现在,这种资金池模式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已经浮出水面。从今年初开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滑,特别是央行6、7月连续两次降息使其跌入谷底。根据银河证券近期报告,在目前已到期的产品中,共有1131款产品披露了到期产品收益,披露率为43.99%;实际收益率等于预期收益的产品有1128款,占总到期产品的43.87%(占披露信息产品的99.73%);而高达56.01%的已到期产品缺少收益资料。

而渣打银行曝出理财产品巨亏,华夏银行私售代销产品等更是揭开了这个系统性风险的冰山一角。

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主要通过滚动发行、利用资产池期限错配、实现借新还旧的方式运作,以动态管理模式选择多项资产配置,使理财资金募集和投放达到平衡并从中取得收益。资金由于不完全计入银行表内业务,因此也属于影子银行资金。

名义上,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是通过这些产品募集的资金投向资产获取到足够收益来保证,实际上了每笔投资对应的是整个资金池收益,与单笔收益是脱钩的,靠综合收益、储蓄利率来计算,银行其实也难以理清,因此为保证资金链,银行必须连续售出更多的理财产品。

在一些银行业人士看来,某种程度上,这就相当于一个“击鼓传花”游戏。由于频曝无法兑付、巨亏等问题,银行理财在今年招来堪称最严厉的批评,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撰文称,从某种程度上,这根本就是旁氏骗局。一旦投资者失去信心减少购买或者退出,这种游戏就会结束。

“游戏”背后,理财业务与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影子银行并一并被监管层视为四大重点风险源。去年9月,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整顿理财产品资金池。单一理财产品对应单一资产,每个产品单独配置资产且独立核算,避免通过以期限错配、发新偿旧的方式满足到期兑付。而今年施行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要求银行不得将存款单独作为理财产品销售和将理财产品与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同时不得将其作为存款宣传销售,不得变相高息揽储。

虽然如此,因大环境之下银行的融资难题未决以及受限于利率,大规模发行理财产品依然为各大银行所“爱”。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昨天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2》,尽管近期银行理财产品业务频频出现兑付问题,但仍有近八成参与调查的银行高管对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持支持态度。

对年末这些猛增的理财产品,前述银河证券报告认为,“近期多家银行推1~3个月理财产品,到期日刚好落在2013年元旦前后,理财产品再次成为银行揽储利器。”

报告同时认为,随着券商、基金、信托等银行外金融机构对理财客户的分流,银行理财部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怎样打好这场跨年度?资金争夺战,也成为各家银行心照不宣的商业秘密。 

(责任编辑:李栋、贺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