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深化改革转型时期,经济运行逐步由“高速增长、结构不合理、要素投入驱动、隐含风险”的旧常态向总结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多种挑战”的 “新常态”过渡。环境的改变,也将使金融领域的刚性兑付——这一旧常态下的畸形产物——不可持续。
新常态下,要求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宏观调控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把该做的事做好,完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干预市场主体经营。对照以上要求,刚性兑付这一旧常态下的畸形产物将必然不可持续。主要原因如下:
一、金融机构方面,随着理财业务、信托业务等领域风险暴露的不断增加,加之监管政策越发严格,金融机构保兑付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存款不断流失的背景下,继续保持刚性兑付无异于饮鸩止渴。原因在于,刚性兑付会催生无风险利率大幅提高,其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存款吸引力的大幅降低,这将一定程度上动摇银行经营的根本。因此,对于银行而言,打破刚性兑付有利于自身发展。对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受限于资本实力,刚性兑付可能力不从心。
二、监管机构及地方政府方面,首先,随着政府简政放权、职能转变,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政府官员考核机制改革,减少市场干预,政府隐形之手将受到约束。新常态的应有之意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次,从预算法的修订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现代化国家的财政体系,政府的财政收支都将全面纳入预算管理,政府债务实行严格管控,以往政府通过隐形担保来兑付的方式将不复存在。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三、社会经济运行方面,长久以来的刚性兑付极大地提升了无风险利率,严重扭曲了信用风险利差曲线,已经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国资委发布的2013年各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显示,工业净资产利润率仅为6%,且只有少数行业才能达到6%的水平。很多信托计划、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则都达到了10%以上,在这些“无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的诱惑下,很难有资金愿意投向实业。破除融资成本高企的困境,是新常态经济的必然要求。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将逐步换挡至中高速增长,按照利率水平规律,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体的名义贷款利率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大体一致,资金双方实现有效分配。因此,随着经济增速的逐步回落,高企的无风险利率及高融资利率将失去基础层面的支撑,成为无源之水。
迎接新常态,必然要打破刚性兑付,降低无风险利率,这将有助于破解长久以来困扰实体经济运行,阻碍结构调整的融资成本过高难题;打破刚性兑付,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行业形成“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忠实尽责,尽职免责”的发展规律,推动行业健康长远发展;打破刚性兑付,有助于引导社会民众形成正确认识风险收益,买者自负的投资理财观念。
(作者系威海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部结构融资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