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0月29日电(魏倩)在即将开幕的第十二届上海理财博览会前夕,复旦大学、《理财周刊》等单位联合发布《2014上海市民理财认知及其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过半(55.1%)受访者表示选择理财产品的标准是产品是否保本。同时,当被问及最常使用的理财工具是什么时,风险最低、最为稳健的“银行储蓄”以78.3%的比例位居首位。
这项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上海市民对未来经济看法、对楼市股市等看法、获取理财信息渠道、购物方式、非现金支付手段等。
对中国未来一年经济的发展,近半数受访者表示看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调查显示,接近半数(49.5%)的上海市民相信未来一年中国经济会更好, 41.9%的受访者认为“差不多”。只有8.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会更差。
调查还表明,月收入越低的家庭,对未来一年中国经济的信心逐渐增强。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受访者信心最高,家庭月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受访者相对信心最低。
稳健保守的投资心态也使得上海的受访者对黄金、楼市、股市等高风险投资工具的信心指数不高。1分表示“非常不看好”,5分表示“非常看好”,受访者对“黄金”、“楼市”、“股市”的信心指数分别为2.56、2.50、2.56,介于“不大看好”和“一般”之间。
也正是由于上海人比较看重稳健投资,在问及最近一年的投资理财收益表现时,亏损的受访者只占4.5%,不赔不赚的占17.6%,赚0%-5%的占42.7%,赚5%-10%的占25.1%,赚10%以上的占10.1%。可见绝大多数受访者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能实现保本,大部分受访者能通过投资理财战胜通胀或银行存款基准利率。
在受访者使用理财投资工具方面,除前述居首位的银行储蓄外,其他比例依次是银行理财产品(41.5%)、股票(41.0%)、信用卡(33.6%)、保险(32.3%)、基金(26.3%)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比如余额宝、P2P等(23.0%)。
报告认为,互联网金融作为最近1~2年里兴起的新兴投资理财工具,市民的了解和使用程度还不是很高。交叉分析亦显示,净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受访者,银行储蓄和互联网金融的使用比例都最低,而使用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保险、债券、海外投资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可见,互联网金融产品并不受高收入家庭待见。
与信用卡相比,互联网金融在日常支付领域的渗透率也还不是很高。受访者最常使用的非现金支付手段是“信用卡”(34.0%)。20.0%的受访者最常使用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手段。18.7%的受访者最常使用“网上银行”。此外,有3.0%的受访者最常使用“手机银行”。
本次调查是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方式,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运用国际先进的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调查设备,成功访问363位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上海城乡居民,覆盖了全市17个区县,在95%的置信水平下,抽样误差为正负±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