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陆磊
人民网北京11月3日电 (吕骞)“对话亚太 合作共赢——人民网聚焦2014APEC之夜”活动今天下午在北京绿地中心举办。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主题发言时表示,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将致力于在宏观政策协调、区域金融稳定、基础设施投融资等方面与所有亚太经济体进行合作。
陆磊表示,作为亚太地区的一员,中国致力于建设合作繁荣的新亚太,不断深化同亚太国家的互利合作。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与开放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发展和繁荣,有助于亚太地区的资本流动和金融稳定。
此外,在介绍中国经济金融情况时,陆磊从经济体长期生命力、中期竞争力与短期稳定均衡三个方面分析了央行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决定一个经济体长期生命力的是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保证
陆磊指出,改革的目的是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活力,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核心要义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包括三大支柱:一是市场主体,即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市场规则,包括产权保护制度、以负面清单为主的统一准入机制;三是调控体系,主要是构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机制。
决定一个经济体中期竞争力的是经济结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为结构调整奠定了资源配置基础
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中央银行仅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利率市场化激活了金融市场,推动金融资源向具有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小微经济主体流动。
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跨境人民币业务不断深化。一方面,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2014年3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每日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另一方面,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清算网络逐步优化,离岸人民币业务向纵深发展。2014年前三季度,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累计发生4.82万亿元,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到174个。先后在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首尔、巴黎、卢森堡等地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逐步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强国转型,从出口导向向国际收支平衡转型,货物、服务、货币和金融的区域和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资本和货币市场对外开放有序扩大,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的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妥推进。2013年末,已有包括境外央行、国际金融机构、主权财富基金等138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可持续提升推动了科技、产业和金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融合。
四是区域和农村金融改革有序推进,民间资本加快进入金融领域。以上海自贸区、长江经济带、广西云南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粤港澳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等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各地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创新稳步推进;以浙江网商银行和前海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跨界金融形式在中国迅速崛起。上述改革使金融与实体经济需求密切结合,使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更为合理、均衡。
决定一个经济体短期稳定均衡的是既稳健又不失灵活的宏观调控,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保障
中国财政货币当局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调控取向,丰富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总量与定向操作并举,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增长合理适度,信贷结构继续改善,市场利率有所回落;可以断言,科学有效的政策组合实现了中国的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水平和更趋平衡的国际收支,为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了稳定的金融和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