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6日电 (李海霞)1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参加“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沙龙时表示,发展普惠金融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发展工作重点内容之一。他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大家共识度比较高,但是怎样发展,如何发展,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上的问题。
潘功胜认为,普惠金融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为社会各个阶层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了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对于享受基本的金融服务的权利,与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一样,都是人的基本的权利。
“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普惠金融,尤其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和“三农”的金融服务为主体非常重视。”潘功胜说,应该说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些不小的进步,但仍然是中国金融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期待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发展普惠金融,大家共识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怎样发展,如何发展,大家在这些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一些认识论上的问题。”潘功胜认为,目前公众对发展普惠金融有五方面认识上的问题。
第一,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过度强调社会性,忽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性。“大量的案例使国际社会形成共识,微型金融、普惠金融,要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操作,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制度。”潘功胜说。
他举例,从国际上看,上个世纪70年代普惠金融发展的早期,世界银行跟组织在亚非拉国家大量的“微贷项目”,有过资金使用低效浪费、腐败丛生的惨痛教训。比如说印度以转增和政府支持为主的开发性银行,由于过度强调它的政策性,一度认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优惠利率贷款被村庄的存储人挪用,真正需要支持的贫困人群得不到贷款,早期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经历过慈善金融的失败。大量的案例使国际社会形成共识,微型金融、普惠金融,要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操作,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制度。
第二,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过高的融资满意度,对风险相对忽视。事实上普惠金融也是金融,而且主要是针对风险承担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交易能力比较高,风险更大,不顾条件,因为追求政策宽松,降低信贷标准,甚至搞印度式普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潘功胜介绍,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出现了小额信贷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企图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融资的满意度,盲目开展全民小贷行动计划,造成了危机。过高的融资满意度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政策导向,因为导致企业盲目扩张,投机活动,也不利于银行发放道德风险,保持适度的融资环境可能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是合适的。
潘功胜认为,“在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的金融机构的一些顺周期的行为,对金融机构的顺周期的一些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宏观经济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的时候,银行的风险偏好降低,融资条件宽松,甚至造成信贷的狂欢,当过度宽松的融资条件,可能将小微企业送上不归路。”
“我们今天反思一下,东部的一些省份在金融危机以后所出现的一些金融风险方面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2008、2009、2010年,可以说是一个信贷的狂欢,东部的沿海地区,一些过度融资的行为,银行过度降低信贷标准,小微企业过度融资的行为,实际上是把一些小微企业送上了不归路。”潘功胜说。
第三,衡量金融的普惠性,不仅仅是看它的融资需求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也需要包括存储款、转帐、支付等等,贫困的人群和贫困的弱势群体,能不能享受到一些现代的金融服务。
潘功胜认为,目前公众容易把普惠金融的供给等同于银行信贷,忽视了供给的多样性。“不同的市场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有差异很正常,农村家庭粗放型的企业在银行难以借款,更多的是靠熟人借贷和民间融资,这在世界各地也是如此。”他认为,农村家庭通过民间金融满足了需求,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同样也是普惠金融。世界银行20国集团在普惠金融中也十分强调供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传统金融和新金融,银行与非银行都是实践普惠金融的供给主体。
第四,市场上也存在一种过于政治化的观点——认为银行的经营者过于追逐利润,思想觉悟不高。
“要求提高这个行业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水平,希望通过提高这个行业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水平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普惠金融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想法过于情绪化,或者是过于政治化的。”潘功胜认为,这样的想法不可能来真正的解决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但是这一类的质疑和批评,至少对我们银行业有一些启示。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商业组织,需要在追逐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达到平衡,形成一种平衡。商业银行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和内部授权体系,要体现这样一种平衡。要有助于微型金融的发展。”潘功胜强调,商业银行目前的竞争性越来越强,商业银行站在自身未来发展的角度,发展小额金融,也应该成为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视角看,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际也是整个经济体制转型滞后的反映。
潘功胜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经济体制有关,由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以及国企的预算软约束,让银行更愿意服务于大企业,从而消弱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形成挤出效应。 应该降低地方政府过度的发展经济需求,规范地方政府和国企的融资行为,十八大后这方面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