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4月23日电(魏倩) 本周一,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统一适用于四个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简称“2015版负面清单”),划分为15个门类、50个条目以及122项特别管理措施。
与2014年上海自贸区版负面清单相比,最新版再度“瘦身”——门类减少3个,特别管理措施减少17条,缩短了12.2%,与2013版相比,则减少了68条。
推行负面管理清单,是我国扩大开放、促进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际投资规则变化的制度创新。自2013年推出首张“负面清单”以来,这已是第三个版本,其主要特点是提高了开放水平、转变管理方式和完善准入体系。
在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贸研究室主任沈玉良看来,新版负面清单在透明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例如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会征询所有投资者意见后再正式发布,上海自贸区新版负面清单也应该借鉴。
新版负面清单“瘦”了哪些?
2015版负面清单将是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四大自贸区共用,也是首个全国自贸区统一适用的负面清单。
同2014年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相比,这次出台的自贸区负面清单更加全面,与国际规则进一步接轨,进一步提高了开放程度。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21日表示,“和2015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比较,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取消或放宽了18个领域的限制,应该说力度是很大的。”
人民网记者梳理发现,总体上2015版负面清单是在做减法,但并不是原有基础上的简单减少,而是有增有减。
从数字上来看,增加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金融、文化、体育和娱乐领域,且分类更细。金融领域由2014版的4条上升至14条,其中,对保险机构和证券公司新增了“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不低于75%”、“单个境外投资者持有(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上市内资证券公司股份的比例不超过20%”等条款。文化、体育和娱乐条款由2014版的8条上升为2015版的24条,增加16条。
减少之处主要是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比如制造业领域条款内容由2014版的近50条减少到17条。
另一大亮点是2015版清单还取消了60多项限制类措施。比如,制造业中有关化学原料方面的限制这次就直接拿掉了。
在前述统一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了相配套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与过去的相关规定相比,拓宽了安全审查范围,从主要审查外资并购扩大到内地投资;丰富了安全审查的内容,将互联网、文化、协议控制(VIE)等敏感领域和商业模式都纳入进来;完善了审查工作机制和程序,明确了自贸试验区地方管理机构的职责。
负面清单还有提升空间 不必纠结长短
对外资投资准入提供“负面清单”是国际通行做法,即以清单方式列明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可以扩大投资机会,也可以让市场在更充分的空间内配置资源。
因此,制定“负面清单”成为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一块“硬骨头”,清单的长短也最为外界关注。
自负面清单推出一年以来成效也是有目共睹。2014版负面清单出炉时,上海自贸区的外商投资就已经有283个项目落地,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以后,投资热情极大迸发,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加10倍。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自贸区形成竞争态势是非常好的事情,大家可以比较底线在哪里。消解政府干预的领域,不必要纠结清单的长短,关键是结构能否得到优化,监管是否能有效管住事中事后的内容。
不过,“2015版中依旧没有列出具体限制的措施,缺乏相关描述,不能让投资者一目了然哪些是禁止项目”,沈玉良在上海财经大学“1+3”自贸区总体方案解读会上指出,总体上更靠近中美BIT的版本,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比如,负面清单中的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水利、工艺、采矿业等,发达国家一般来说制造业的限制不超过10条,但是2015版还有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