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滩水电:雅砻江上的弄潮人【3】--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专题

二滩水电:雅砻江上的弄潮人【3】

――记奋战在雅砻江水电开发一线的二滩公司员工

2012年11月12日16:25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王会生董事长视察锦屏水电站工程

为架设施工供电线路在风雪交加中翻越海拔4069米的锦屏山

雾化区施工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二滩人与广大建设者一干就是6年多,艰难地打通了120公里世界最大规模的隧洞群,创造了中国水电建设的奇迹。

时隔8年,当我又一次来到锦屏工地,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短短几年时间里,锦屏工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条隧洞全面贯通,以前走几天的路现在穿越锦屏山只需半小时转眼间到达;施工区总长200余公里的洞内公路如同地下迷宫,305米的世界最高双曲拱坝最高已浇至240米,地下厂房机组安装调试工作紧张进行,上千个工作面的工地繁忙有序。

当再一次见到锦屏员工时,个个脸上除了历经磨砺后的成熟稳重外,再也不是整天愁云密布。当年一同坐车进锦屏的清华硕士张鹏,这次一见到我就像看到了亲人,“你看这8年了,我们都还在这里等着你来看我们,只是这次来再也不劳你费以前那老劲儿了。”他还迫不及待地向我介绍了锦屏工程的进展。当我问他当年放弃留京工作和出国留学深造机会来锦屏现在后不后悔时,他的头像摇得像波浪鼓,“一点也不后悔!8年的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在锦屏,在二滩公司,像张鹏这样优秀的人才为数不少,公司近900人,仅年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就达139人,而且大多都是从清华、天津大学等名校毕业的。

顺着雅砻江往中上游走,我渐渐觉得自己的身体沉重了起来。经了解才知道,这里的海拔已超过了2600米。雅砻江中上游生态脆弱、气候异常,不仅电站技术难度大,而且道路、通讯、输电网建设及物资供应都异常困难。越向上游走,不仅要挑战复杂的外部环境,还要面对高寒缺氧,挑战自我,挑战身体极限的考验。到了这里我才真切体会到,二滩人倡导“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精神,决不是无的放矢。

在海拔近3000米的两河口电站工地,我见到了已在这里奋战了6 年的张贵科博士,他讲他念博士前曾在设计院工作过,来到二滩公司感觉到公司雷厉风行、纪律严明,真有点像部队。人员配备和工作流程的设计,让人想偷懒都不行。他说他最怕回到成都开会,单趟十多个小时汽车,从高原至海拔低的成都就醉氧,想睡觉,而从成都返回两河口就缺氧,心就慌。来回一次,真想休息一天,但工程技术部就这几个人,十几家施工单位、还有监理、设计单位,人刚进门电话就来了,想休息连门都没有。而到了雅砻江上游开发项目,海拔更是高达3500米。在二滩公司成立上游建设管理局之前,公司准备公开选拔人员到上游局工作。没曾想到通知还未正式发出,公司就有数十名员工踊跃报名,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上游去工作。清华大学学子叶式穗,30刚出头,还未成家,也坚决请求到上游局工作。他说他喜欢挑战,他想把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难题,他想要把自己有限的青春奉献给雅砻江开发最需要他的地方。“缺氧不缺劲,山高志更高”,即是二滩人宣战高原的铁骨铮言。

从高原我又折回了雅砻江下游,来到了二滩公司雅砻江开发的龙头电站——二滩水电站。二滩水电厂投产至今已整整14年,可称得上国内一流水电厂。当我再一次走进二滩水电厂的地下厂房时,一股清新之气迎面扑来,诺大的地下厂房,宽敞明亮,地面、设备上一层不染,干净到用白布擦都不会留下任何印迹。在运行值守室里,我见到了“老运行”姜开波。说他“老”,是指他在运行普通岗位上干的时间长。他正在电脑上全神贯注地开取操作票,这种重复性的工作他干了快20年,可他20年如一日,仍干得津津有味。他说“干惯了,就喜欢了”,其实谁都知道,运行倒班,作息很不规律,没有毅力的人怎么可能喜欢上它。他还扭着他那竹杆似的身子打趣到:“你看我这‘苗条’身材,就是因为干运行才一直保持得这么好。”我让他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电站运行工作,他绕口令似的打油诗朴实贴切:“前面是面墙,后面是堵墙,左边右边还是墙;出门前面是片山,后面背座山,左面右面全是山。”他说的没错,水电厂位置偏僻,对于短期渡假似的游览兴许还有几分兴奋,但要十年、几十年地呆在同一个地方,而且整天面对冰冷的设备,重复着枯燥无味的操作,又有几人能坚守住呢。

有位哲人说过:“要想知道将来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就去问问年轻人现在都想些什么。”二滩公司这个群体,大多是“而立”“不惑”的年龄,是熟透了的年龄,也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他们是二滩公司腾飞的支点,他们是雅砻江“砻”字下边那块基石,他们也是国投集团“二次创业,科学发展”这个创业团队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财经实习、刘阳)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