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向实体经济倾斜(网络配图)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保持经济长久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在于实体经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局,发展正遭遇越来越多压力。本报此前连续刊发的两篇实体经济生存状况调研,也验证了这一问题。对于产能过剩,我们该如何认识?对于实体经济现状,我们该如何分析判断?对于帮助实体经济走出困境,我们又该拿出什么办法?本报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赵昌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姚同欣和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聂孝红。
1
产能过剩听起来好像洪水猛兽,其实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只有更贴近市场需求、产品具有更高附加值,企业才能存活下来。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记者: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普遍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该如何看待?
姚同欣:产能过剩听起来好像洪水猛兽,其实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需求比较旺盛,资本回报高,大量企业会选择通过扩张投资增加供给。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需求萎缩,加上原来投资扩大的产能开始发挥作用,就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并引发恶性竞争。
聂孝红: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食品、能源等需求弹性系数小、价格难以显著影响需求的行业可能短缺外,其他行业都可能出现产能过剩。
姚同欣:对于产能过剩问题,市场自己提供了一个解决机制,那就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需求一旦萎缩,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更为激烈,只有那些更贴近市场需求、产品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
对产能过剩,政府无需过度干预,应该充当信息的供给者,帮助企业形成更为理性的预期。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调高准入门槛,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以规避恶性竞争。总之,未来应该按照十八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聂孝红:对于那些“前途是光明的”、产能只是相对过剩的行业,要利用法律和政策加以扶持;对于那些行业准入门槛低、市场集中度低、长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要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落后产能。
2
中国经济总体已进入从数量、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率提高的阶段,许多行业无法再回到数年前那样高利润甚至超高利润的时代了
记者:除了产能过剩,该怎么看待当前实体经济的现状?
刘元春:企业经营环境和业绩的恶化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实体经济的困境,宣告中国原有增长模式出现了问题。人口红利递减、全球化红利消失,意味着中国面临重大经济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导致过渡阶段出现经济增速和企业利润的回落。
赵昌文: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今年前3个季度,实体经济的发展正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许多制造业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的情况较为普遍,部分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滑甚至亏损。
导致当前实体经济现状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是受经济环境影响,国际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二是包括传统制造业甚至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许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行业平均利润率显著下降。三是包括原材料、劳动力、融资等在内的企业综合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这与我国发展阶段有关。中国经济总体已进入到从数量、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率提高的阶段,从更多地依靠出口转向更多地依靠国内消费需求的阶段。许多行业无法再回到数年前那样高利润甚至超高利润的时代了。同时,实体经济的现状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由于企业各种要素成本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没有议价的能力,在高端制造业上缺乏竞争力。不少行业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 一家纺织企业的账本(经济聚焦·十八大热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 杨再平:做好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
- 各界人士谈落实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 发展改革委谈宏观经济形势和对策
- 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