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多些洋面孔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孙立坚:英国央行近日聘请加拿大人卡尼担任行长,这是英国央行追求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独特表现。因为外籍金融官员不像本国官员那样与国内金融部门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能更易于从对货币问题的理解来选择货币政策。不过,货币政策独立并不会通过任命一名外籍央行行长就能得以实现,尤其是外籍官员身处陌生国别和环境,往往会比本国官员对周边环境更顺从,反而做出有损于货币政策独立的决定。所以,英国的做法令人好奇且有更多期待,但其他国家是否效仿很难说。
对中国而言,在聘请外籍金融官员方面有很多不能逾越的障碍,但中国金融体系相对落后,一直存在“智力不足”问题,必须促进金融机构在人员方面做更多对外交流。如央行就需要经常举办有国外金融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借此吸取外国货币操作的经验,学习国外的信息披露制度。聆听他们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建议,对我们是有利的。
国际交流要落实到实处,除了引进海外成功的华裔金融界人士,还可以选择外籍人士担任客座顾问,在坚持重视安全保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原则下,可以有多样选择形式。除了央行这样关系国家安全的要害部门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多出现一些外籍顾问官员、经济学家的面孔。
不现实也不可行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 谭雅玲:像英国那样聘请外国人担任央行行长的做法,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是学不来的,在中国更不现实也不可行。英、加两国关系历史上就比较特殊,两国金融机构一向联系密切,体制差异性小,这是英国敢于聘请外国人当行长的原因。
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的可能性极小,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中国市场还没有完全定型,行政体制的色彩依然存在,各种市场基础要素仍然存在与西方社会的严重差异,以致有的国家至今还不愿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如果我们聘请外籍金融官员,人选肯定是来自发达国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基础仍然薄弱,外籍官员再有水平、能力,也很难用发达国家的认识驾驭中国金融市场的现实,其金融理念和操作技术可能无用武之地。
因此,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不会做出聘请外籍人士担任国内金融官员的选择;而从外国金融人士的角度来看,他们来中国是要做事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发挥其能力,他们也不会轻易做出这样的选择。发达国家可以出现这种高层人员的交流合作,但中国就很不可能,因为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等重大问题都有待解决。▲
(本文由曹磊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