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政货币“双政策”看宏观调控--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从财政货币“双政策”看宏观调控

2012年12月10日15:37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助推宏观经济逐渐企稳回升。

  财政政策:积极之中有重点

  尽管受到财政收入增长回落的不利影响,我国财政政策继续延续“积极”基调,加大了支出力度和结构性减税力度,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多举措促进投资及外贸稳定增长。如专家所说,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呈现出更加积极、更有重点、更注重结构调整等特点。

  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幅回落明显,从一季度的14.7%回落至三季度的8.1%。然而,在收入减少的同时支出并未减少。从前10个月的情况看,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9.6%,基本延续了之前的增长态势,其中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

  “不撒胡椒面,不搞一刀切。今年的财政政策更加突出重点支持和结构调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一方面,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文化、中心区域城市建设等领域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结构性减税步伐也有所迈进。

  “今年我国在财政支出方面,尤其是民生领域的支出不断加大。”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表示,目前我国财政的支出结构在进一步调整中,今后将进一步在提高支出效率、完善监督制度方面有所加强。

  财政部也一再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货币政策:稳健之中有微调

  在保持政策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今年以来,我国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我国宏观经济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在外部经济持续萎靡、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的背景下,上半年央行先后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诸多政策的作用下,企业融资呈现出积极变化,市场货币供应趋于宽松,经济活跃度有所提升,宏观经济正呈现出趋稳向好的迹象。

  作为经济运行的先期指标,广义货币M2增速在10月末继续反弹,接近年初设定的增长目标。而作为经济冷暖的风向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继9、10月份回暖后,11月份该指标再度站在经济荣枯线之上,传递出经济走势企稳回升的信号。

  就在经济形势出现积极迹象的同时,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加大了微调力度,逆回购取代准备金率调整,担当起货币政策“挑大梁”重任。资料显示,自6月份以来,央行已在公开市场连续半年实施逆回购操作,如此频繁使用逆回购,在央行货币调控史上前所未有。

  “今年下半年央行暂停了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整,换之以逆回购,体现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

  双政策发力结构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稳定性的同时,积极遵循今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均加大了政策改革力度,促进结构调整的政策意图十分明确。

  外部经济的持续低迷以及内生动力的不足,使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这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作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今年以来在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出了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

  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营业税改征收增值税的大幕于今年正式拉开。自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城市以来,今年“营改增”已推广至全国12个省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

  “税收杠杆对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不言而喻。包括加快结构性减税步伐、创新财政补贴方式等,结构调整已成为今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看点。”杨志勇指出。

  在财政政策“发力”结构调整的同时,货币政策也频频出手,通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理顺政策传导机制,改变资金运用扭曲状况,倒逼企业实现结构调整。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及汇率市场化改革今年取得明显进展。今年以来,央行先是扩大人民币波动范围,继而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近期又减少了汇市干预,力度很大,动作不少。

  “这些政策变化均意在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为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斌认为。(记者王宇 何雨欣 吴雨)

(来源:新华网)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