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杭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012年12月11日13:04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在经济下行、区域竞争等多重压力下,各地普遍面临如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难题。对此,浙江省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支持、引导和服务浙商群体创业创新。杭州市更是在思路上进行创新,即突出杭州优势,强化转型升级,着力解决后顾之忧,实现政策叠加、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跟踪服务,在为浙商创业创新提供良好平台和支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新动力等方面,走在了浙江全省前列。杭州市在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工作中,最值得肯定的是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在与浙商组织的互动上化心思。

打造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政策洼地

浙江自然资源匮乏,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面临过于依靠物质资源消耗,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等问题。浙江省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浙商是浙江最大的资源和财富。去年10月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列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

作为省会的杭州市,与浙江其他地市相比,拥有经济发展质量好、经济发展活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城市宜居环境好和政府服务能力强等优势。杭州市除了召开会议广泛动员、出台工作意见、建立工作机制和营造浓厚的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氛围以外,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联系沈国军、郭广昌、章鹏飞、徐群、张国芳、张国标等10位知名浙商所投资的项目。杭州市认为,吸引浙商回归,不仅需要走“亲情”路线,更需要为浙商创业创新提供重要发展机遇和强力保障,这就要求在支持政策、体制机制、创业环境、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营造务实高效政务环境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破解体制机制和要素制约因素,激发创业与创新活力。要求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深化改革,合力攻坚,努力在全市营造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实现经济发展项目和招投标项目审批“两个提速”,实现群众对政务环境效能投诉和行政审批领域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率“两个降低”。

据杭州市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杭州市经合办”)主任董祖德介绍,杭州市政府把支持浙商来杭创业创新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制定出台了“1+13”政策,其中“1”为市级层面制定的《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的若干意见》,“13”为13个市直属单位研究出台的13项相关配套政策,包括总部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用地保障、投融资、生态环保、综合服务、产业和投资引导等。

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几项具体举措。一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二是强化要素保障,着力破解土地、资金、能耗等瓶颈制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快“腾笼换鸟”步伐,为优势企业和项目腾出发展空间。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围绕浙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提高办事效率,努力使广大浙商安心创业、舒心生活。四是强化亲情感召,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扶商的浓厚氛围,让回乡浙商有更强的归属感。

“回归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转型升级,有利于把我们多年在外打拼所积累的经验、技术、技能、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回归投资,是创新转型的极佳契机,是创新转型的强劲动力,能使我们创新转型的愿景成为可能,变成现实。”上海市浙江商会执行会长张国标认为。他的公司在全省各地独立完成或与其他浙商抱团合作完成投资项目共8个,涉及港口物流、新型建材、日用五金、商业地产、电子商务、文化事业六大领域,投资额160亿元。这些项目大多已为浙江省或杭州市重点建设项目。

在深圳创业的杭州籍企业家胡惠康、盛小木、徐国恒等,回乡投资了富春永安生态休闲综合体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领先的生态、运动、文化、休闲综合体。徐国恒告诉调研组,选择将杭州作为自己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创业地”,除了家乡情结和永安山本身的生态、产业环境外,当地政府全程“保姆式”服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么大的项目,从开始洽谈到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前后不过半年时间。”徐国恒说。

加强同各地浙江商会的互动与合作

商会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桥梁与纽带。在浙商创业创新工作的初创之年,如何快速形成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流来全面推动此项工作,加强与各地浙江商会的全方位合作交流与互动,是加速推进浙商创业创新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杭州市的一大创新举措。

杭州市经合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各地浙江商会共谋发展、共拓市场、共构平台、共建机制。截至目前,与全国各地29家浙江商会签订了支持浙商创业新工作合作协议书。约定每年至少互动走访一次,相互通报情况、交流工作,共同研究推进工作、加强合作的具体举措。同时,双方互相链接对方网站,寄送期刊,建立信息交流机制。今年以来,杭州市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南京、兰州和青岛等10多个城市与浙江商会互动。杭州市经合办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及时通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大发展战略调整、重点招商项目信息等情况,帮助各地浙江商会及时掌握情况、把握机遇和寻求商机;各地浙江商会利用各种渠道帮助宣传推介杭州政策法规、投资环境和项目,调查掌握并及时通报当地浙商回归创业和所在地企业到杭州投资发展意向,便于杭州市经合办及时跟进做好服务对接工作。

此外,还建立了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各地浙江商会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对杭州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重点项目实施重点跟进服务,帮助“走出去”重点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出效;杭州市经合办充分发挥协调能力,为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全程提供高质量服务,有力推进浙商回归重点项目在杭快速落地、尽早投产、健康发展。

据了解,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杭州市吸引浙商回归的主战场,三大区域回归引进项目到位金占全部到位资金的93.38%。8月10日,应杭州市政府邀请,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议事会在杭州召开。随后上海市浙江商会成立了“回乡投资委员会”,提出实施“在沪浙商回归发展五年千亿投资计划”。4月6日,山东省浙江商会回归座谈会在杭州举行。会后,山东省浙江商会组织部分会员,就总部迁移、光电项目、生物科技等项目,与杭州市达成了合作协议或意向。5月25日,“全国浙商会长杭州行”期间,山东、河北、上海、北京、天津等15家省外浙江商会联合倡议广大浙商朋友响应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感召,积极来杭州创业创新,在杭州建设浙商总部中心、浙商科技城、浙商总部研发中心等等。10月份,杭州西湖博览会期间,全国29个浙江商会会长再次应邀来杭参加西博盛会和投资考察活动。6月19日,杭州新天地·东方茂(Est Mall)奠基仪式在杭州下城区新天地项目现场盛大举行,这是一座36万方体量的城市综合体,集商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包含了大型购物中心、创意办公核心区、商业商务区、高星级酒店、SOHO/LOFT商住区、休闲娱乐等多个功能区,总投资超过30亿元。是上海市浙江商会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回乡投资号召今年在杭州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杭州市在外浙商抱团回归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浙江省省长夏宝龙亲自出席了奠基仪式。

各地浙江商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宣传杭州的投资创业环境,推介杭州的产业特色和城市品牌,为广大浙商来杭投资牵线搭桥、协调沟通、提供服务,不仅引进了大量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而且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路,已成为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截止10月底,杭州市通过各地浙江商会组织牵线搭桥引进的项目340个,涉及总投资161.29亿元。

实现浙商再创业与经济转型的双赢

通过在外多年的发展,浙商群体已经积累了相对雄厚的资本,但此前大多集中在传统行业。而随着自身规模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寻找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新出路,正是浙商转型的需要。很多浙商都有这样的感受,回归创业,不是单纯地把企业搬回来,这样肯定会水土不服。他们迫切需要投资结构调整、实施品牌战略,唯一的出路就是在于寻求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机遇。

创新型经济是未来提升城市价值的发力点。杭州具有发展创新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阿里巴巴等创新型企业众多、高端人才集聚。杭州市政府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地方财政(市本级)支出科技经费占比达7.57%,专利授权量已连续五年稳居省会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二。符合条件经认定的新引进浙商总部企业,补助200万元到500万元……。杭州的优势及市政府的重视,对于企业家来说,是再创业的绝好契机。

浙商回乡,是企业自身转型再创业的需要,也是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经营理念的合理流动,更是增加有效投入,振兴实体经济,进而改变人口和社会结构的新蓝海。因此,浙江产业升级需求与浙商投资诉求,在“回归”上找到了最佳契合点。

调研组了解到,来杭浙商投资大多放在旅游休闲、金融服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一些企业将总部、研发设计等战略性机构搬回杭州;来杭创业的浙商也大多带来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项目。“杭州是浙江的杭州,更是世界的杭州。”作为浙商回归的带头人之一,上海浙江商会名誉会长、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对杭州打造全球浙商中心充满信心。

浙商的回归,为杭州市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1-10月,杭州共引进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268亿元,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94.04%,总额位居全省第一。截至9月底,浙商来杭投资总部经济项目7个,到位资金39.04亿元,占项目总到位资金的15.36%;世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2个,到位资金32.26亿元,占项目总到位资金的12.69%;重大产业项目18个,到位资金62.89亿元,占项目总到位资金的24.74%,重大科技人才项目和机构118个,到位资金19.34亿元,占项目总到位资金的7.61%。今年1至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92.18亿元,同比增长9.5%;自主创业态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523.78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4.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创出历史新高。(执笔:金雄伟 人民论坛)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李海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