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扎根简介:牛扎根,男,汉族,1957年6月出生,山西长治县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现任长治县振兴新区党委书记、长治县振兴集团董事长。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2001年至2010年连续被长治市政府评为“长治市劳动模范”、“长治市特级劳动模范”;2008年被长治市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0年被长治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山西省特级劳模”;2011年荣获“第十届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加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会。
牛扎根所在的长治县西火镇关家村,过去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老百姓祖祖辈辈面对“三大难”:一件是上学难,孩子们在关帝破庙里念书;二是吃水难,村里没有井,吃水要到两里外的山沟里去担;三是走路难,坑坑洼洼全是河沙滩。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牛扎根青少年时候就暗下决心:等我当上村干部,一定要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21岁那年,牛扎根走上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岗位,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30多年来,他扎根基层,坚守农村,一心为民,始终坚持着党赋予他的崇高责任,在他的带领下,振兴新区从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山沟,发展成为了今天一个经济发达、别墅成群、功能完善的城镇化农村社区;特别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积极创新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大胆实施项目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企带村、以工补农、村企互动、和谐共建”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作为亿万劳动者的杰出代表,牛扎根以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
组建“振兴新区”,推动农村面貌大改观
为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牛扎根带领振兴人民严格按照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改造,走出了一条“兴企并村、兴业富民”的特色化城镇发展之路,经长治县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了城市化农村社区——“振兴新区”。
2005年至2006年间,牛扎根带领党员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农村建设前期工作,建立机构,明确职责;调查研究,了解民意;研究政策,制定实施意见;动员部署、宣传造势。经过一段时间紧张有效的工作,在全区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新农村建设推进体系,在规划、政策、制度、办法、标准等方面制订了一整套实施方案,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组织、群众基础。
2007年至2010年,他积极响应县委号召,本着以工补农、以企带村的原则,大胆实施原关家村、郜则掌村的整体搬迁工程。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采取个人集资、企业帮扶和政府支持的方式,先后建起了136套整齐划一的欧式别墅;为郜则掌村建设了标准化新居95套;实施了“三化”(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实现了“四供三通”(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街道村口统一安装了监控、村内村外都安装了音箱等配套设施。建成了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休闲山庄、老年活动中心、电视广播、便民超市、标准卫生院、商业区集贸市场;完善了村级管理机构,设立了计生室、民兵连、图书室、文化中心。这样,将办公、商业、居住、文娱、休憩等公共服务设施合并在一起,塑造出了一个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生态优美且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化公共空间,成为一处独具魅力的城市新区。
以煤炭为基础,完善产业链条
关家村虽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技术、管理水平的落后,导致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牛扎根认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彻底转变发展模式,是我区艰难而必然的选择。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利用劣质煤、煤矸石等资源优势,从中开发新型化工产品,在经过专家建议和市场考察后,成立了建材厂,将煤矸石进行加工烧纸成砖。下一步,他们还将聘请南开大学专家教授等进行煤矸石化验和新能源提取,进行更多方面的煤矸石加工。这不仅提高废弃物循环化利用水平,还减少了污染和土地占用。
依靠科学技术,拓展新型农业
农村离不开农民,农民离不开土地。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在转型跨越发展之年,牛扎根和振兴新区党委为了让农民手中的土地成为合理流动的生产要素,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模式。多次召开党委会议进行深入探讨,在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基础上,致力于新农业的发展。找准“切口”、打造“亮点”、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终于在2010年12月,专门注册成立了振兴鑫源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每亩土地每年10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租赁过来,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失去土地的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成为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工人。这样,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农作物种植-收割-加工-包装-销售等流程,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这既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生产要素,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就业率,初步实现了农业的公司化、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之路。
转变旧有生产模式、拓展农业发展新路、提升农业产业品质。全区3675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实际,按照山区土地分布局势,针对山地沟渠,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制定了科学的种植模式,按照“上规模、创精品、搞连片、抓转型、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统筹定位,连片治理,首先对3675亩土地实行了梯田化,完成了固定模式向科学集约模式的转变。同时成立了现代农业观光园,投资8170万元实施了“千亩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千亩滴灌工程建设、21公里农田机耕道路工程、五百亩连栋智室”等五大项目,努力形成 “梯田化、园林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新模式,有效拓展了现代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有力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品质。
发展文化旅游,打造品牌强区
振兴新区的转型发展离不开文化,除了拥有丰富的地下资源——煤炭,还坐拥令人羡慕的地上资源——文化。从挖煤到挖文化既符合我区的转型实际,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11年,投资1500万元完善可容纳1500人振兴会堂,并设立了文化广播站和电视转播台;创办了有特色的振兴报刊--《新振兴》;注册成立了振兴雄山文化演出公司;投资369万元完善职工文化宫和农民艺术馆二期工程;同时还投资590万元完善5000平方米的历史文化遗址槐荫寺二期工程,并成功举办了两届“振兴村家祖文化艺术节”。更加令人可喜的是,以我区振兴集团参与投资的“中国北方民俗文化产业园”和“大雄山国家级旅游生态示范区”在市县领导的支持下,于去年11月26日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两大项目投资额高达80亿元,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了社会各界实力团体的广泛关注。日前,已经与北京少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达成了投资意向,并由县委县政府牵头面向社会招商引资。今年3月底,两大项目的一期工程将分别举行奠基剪彩仪式。这两大项目尘埃落定,加快了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成为转型跨越发展的最新亮点。同时将继续深挖历史、人文、膳食、民俗文化特色,努力打造一个以吃、住、行、游、购、娱等一体化结合的文化旅游强区。
节能环保,倡导低碳生活
为了让农民的生活更加节能、健康、环保、低碳。建立了秸秆气站,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不仅节约了资源,还保护了环境。同时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彻底改变了农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全面清理侵街占道,私搭乱建等环境问题。牛扎根还表示,今年还将投资2000万元兴建1000伏安的太阳能光伏变电站,对区内路灯和村庄进行整体亮化及居民生活用电改造,使新区整体进入低碳环保节能时代。
牛扎根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为企业谋发展,为百姓谋福利的前沿。牛扎根提出,未来,振兴新区转型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工作主线,坚持改革创新,整合建设资源,推动城乡融合,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传统农村社会结构转型,推动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和等值化发展,使农村发展迈向城镇化、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农民生活接近市民化。用他的话说,我会一直坚持以“三农”为着手,以“三化”为目标不变,为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做贡献,把未来的振兴大地建设得更现代、更生态、更宜居、更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