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元的蛋糕
保守估计,2012年国内预付卡市场的规模也应在2万亿元,而2011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万亿元。
企业开展预付卡业务,首先可以获得巨额的备付金,进行资本化运作;其次,由于预付卡可按税率较低的商品开具商业发票;第三,卡内残余资金也是企业的另一变相收入。因此,预付卡在市场上一经推出,便受到企业追捧。
目前预付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多用途预付卡,由专业的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可以在众多加盟的特约商户中支付使用,如资和信、福卡等,由人民银行监管;二是单用途预付卡,一般是商业主体自行发售的卡,使用范围也仅限于本商业主体,如家乐福卡、沃尔玛卡、北京华联卡等,由商务部监管。
目前,这些琳琅满目的预付卡,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一线甚至二线城市。这些卡,不仅广泛地使用于各大商场、超市等,甚至可以实现跨地区支付。在北京市场,现在流行的储值卡包括:商通卡、资和信信贷卡、苏宁礼品卡、家乐福卡、北京华联卡、开联连心卡、润京卡、瑞通卡、商联通卡、兆亿通储值卡、恒信通易付卡、e龙卡、雅高E卡等。
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储值卡广为盛行。例如各种加油卡、美容卡、健身卡、超市专用卡、洗车卡、酒店卡等等。这些卡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借用“预付”模式完成储值。
如果要问中国整个预付卡市场的规模有多大,到底有多少家在从事这个买卖,恐怕没有人和机构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只能根据多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拼算估计。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1年,我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销售规模近1.7万亿元,这个数字还不包含交通卡、通讯卡等,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已成为我国继信用卡之后的第二大信用支付工具,是单位发放职工福利、居民小额支付、商业企业推动销售的重要手段。
但多用途卡的规模统计却出现分歧。据易观智库的研究,2011年中国多用途预付卡市场的发卡规模为855亿元。预计到2014年,中国多用途预付卡的发卡规模将达到1850亿元。
根据中商联的推算,多用途卡与单用途卡的规模比不到1:9,多用途卡2011年的规模应不到1800亿元。而据艾瑞分析师王维东的分析,2011年多用途卡的规模为1200亿元,预计2013年底将超过3000亿元。
以此计算,2011年国内预付卡市场的发卡规模1.8万亿元。
中商联预付卡委员会称,2011年单用途卡同比增长23.4%,2012年单用途卡市场应稳中有小幅增长。王维东称,2012年多用途预付卡的增速至少在40%,这样算来,2012年多用途卡的规模应为1680亿元。
保守估计,2012年国内预付卡市场的发卡规模也应在2万亿元左右。
2万亿元是什么概念?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万亿元,2012年这一数字预计达21万亿元。
返佣推动预付卡发行
商户佣金收入是目前预付卡发卡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返佣的分配上,发卡方拿得最多,平均约得50%。
目前,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大型商场都发行过单用途预付卡。
王维东表示,预付卡既能帮助企业提前回笼现金流,又能有丰厚的资金沉淀,这是驱使企业争抢这个市场的根本原因。
其中,消费者放弃的卡押金、卡内剩余金额,都沉淀成为发卡公司的纯利润,成为监管政策落地前发卡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据中商联的统计,2011年百货行业预付卡残值卡占比1.55%,超市行业残值卡占比2.75%。
此外,多用途预付卡发卡企业还可以通过商户返佣、售卡手续费、延期手续费以及其他增值服务收费。
其中,商户佣金收入是目前预付卡发卡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商户佣金是商户给发卡企业支付的交易佣金,由于各行业利润率不同,佣金的比例也不同。
根据艾瑞的研究报告,商超百货的返佣比例最低,为0.1%-2%;美容美发最高,返佣比例约为8%-20%;餐饮娱乐与美容美发相近,约为5%-20%;生活服务约为1%-5%;休闲健身约为8%-10%。
报告显示,在返佣的分配上,发卡方拿得最多,平均约得50%。剩余50%则由链条上各单位获得,一般来说,收单方在返佣中,可以获得约15%,扩展方则为20%。
事业单位成销售重点
事业单位在员工福利、商务馈赠等方面对预付卡的需求较为旺盛,成为各发卡机构关注的重点。
预付卡的火爆,与其用户属性有较大关联。
艾瑞的报告显示,目前购买预付卡的客户多数以企业为主,主要用于解决员工福利、公务消费、商务礼品等方面的需求。这些企业集中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企业、公关公司以及私营企业等。
其中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已经成为各发卡机构关注的重点,占比达到45.4%,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占比分别为29.3%和19.7%。而个人消费者用户在发卡机构的客户比例中占据较小的份额。
王维东称,这说明相关单位在员工福利、商务馈赠等方面对预付卡的需求较为旺盛,为发卡企业在用户市场拓展方面指明方向。
以占据北京预付卡市场半壁江山的资和信卡为例,其官方网站上明确写出,资和信商通卡可系统地解决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待、礼品的需求,有效减少财务负担、降低成本。
中商联商业预付卡规范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祥波称,之前因为监管宽松,行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贪污、洗钱等,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七部委《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商业预付卡的地位、作用和分类,明确了分类监管的思路,该文件标志着中国商业预付卡监管体系初步形成,预付卡行业进入监管时代。
截至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已向97家第三方机构发放预付卡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得“准生证”的第三方机构开始跑马圈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宏伟蓝图。2012年11月,商务部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发卡企业应按照相应规定进行备案。目前上海10家单用途发卡企业已经完成备案,北京部分发卡企业正在换签协议过程中。
“行业比以前规范多了,问题不能说一点没有,毕竟管理办法刚刚试行。今后根据市场反应,政策肯定还有相应的完善调整。”李祥波表示。
预付卡电子化
以手机“电子券”为代表的“新形态预付卡”开始成为市场的新宠。
快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也在带动预付卡市场,以手机码形式支付方式的“新形态预付卡”成为市场的新宠。
融通远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手机支付的科技公司,其主要的客户是企业、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等。根据客户需求,向客户指定的员工或消费者发送能够在超市、蛋糕房等商户进行消费的电子券,并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到个人手里,消费者只要在商户消费结账的时候出示该条短信就可以完成消费。
“有的企业是做员工福利,以前给员工发某个蛋糕房的蛋糕券,但众口难调,企业花了钱,员工还不满意。还不如直接换成同等价格的超市电子券,而且能够多次支付。即使员工不小心丢失,还可以通过客服电话进行密码找回。”融通科技副总裁赵万峰介绍。
“此外,电信运营商和银行开展营销活动时,现在也会主动找我们合作。把以前的传统实物礼品,换成等价的电子券。”赵万峰称,对企业来讲,相比传统预付卡,采购电子券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按照实际消费量结算,帮助企业省掉资金沉积的无谓花费并可以快速、精准地让企业知道本次营销活动的效果。“比如我们给企业发了100万的电子券,但最后消费者只消费了80万,那么企业只需要支付80万元就够了。”
“这个市场非常大。今年我接了一个客户,一开始很谨慎,一笔单子只有几十万元,后来越做越大,到年底累积金额已经以千万计算了。”赵万峰称,现在他们公司已有上市计划。
■ 背景
预付卡行业进入监管时代
五花八门的购物卡,支付宝、财付通等网上第三方支付,这些由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使百姓消费和生活变得十分快捷,同时也让企业获得发展的机会。
企业开展预付卡业务,首先可以获得巨额的备付金,进行资本化运作;其次,由于预付卡可按税率较低的商品开具商业发票;第三,卡内残余资金也是企业的另一变相收入。因此,预付卡在市场上一经推出,便受到企业追捧。
但由于发卡企业经营状况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行业发展问题。
2005年,上海因美亚21世纪商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不善倒闭,其发行的上亿元美亚卡、万胜卡自此无法消费。
而到了2010年前后,此类事件不断发生。一些媒体报道称,预付卡存在的潜在风险,如圈钱、违法或滥用预付资金、逃避税收、降低商品或服务质量、滋生腐败等。
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七部委《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商业预付卡的地位、作用和分类,明确了分类监管的思路。
2012年11月,商务部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办法》以备案制为基础,按照企业规模和属性对发卡企业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发卡企业分别由省、市、县级商务主管部门进行属地管理。
《办法》对国办25号文件提出的实名购卡、非现金购卡、限额购卡等三项制度进行了细化,并对购卡协议约定、信息保密、退货与退卡等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
同时,《办法》设立了预收资金存管制度,规定规模发卡企业、集团发卡企业和品牌发卡企业应将部分预收资金委托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并设定了预收资金余额上限,旨在遏制发卡企业超发、滥发行为,降低预收资金风险。(记者 林其玲 北京报道)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