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算,是指交易所结算机构或结算公司对会员和对客户的交易盈亏进行计算,计算的结果作为收取交易保证金或追加保证金的依据。因此结算是指对交易市场的各个环节进行的清算,既包括了交易所对会员的结算,同时也包含会员经纪公司对其代理客户进行交易盈亏的计算,其计算结果将被记入客户的保证金账户。
在国内外目前有三种较有代表性的期货交易结算方式:一是交易所内设结算部门,这是我国郑州、上海、大连三家交易所正采用的期货结算方式;二是完全独立的结算机构,以伦敦结算公司最具代表性;三是交易所完全控股结算机构,香港期货结算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漫长的期货历史发展长河中,期货结算机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以美国为例,期货结算机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也就是1920年以前,此时的美国期货市场并未形成正式的结算机构,结算主要靠组织者自身力量进行组织,早期的期货市场由于缺乏相关基础制度的约束,导致期货结算成本很高,甚至有时完不成结算。此时,结算机构的成立成为历史的需要。建立阶段,在随后的四十年中,美国商品期货市场已有相当的规模,商品范围的扩大使得商品期货市场的法律框架基本建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清算所的建立,使得期货交易得到了保障,防范了结算风险的发生,维护了期货市场的完整性。电子化阶段,1963年之后,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建立,使得期货市场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电子化的实现,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效率,同时为跨交易和结算提供了技术的支持。竞争与合作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化和IT业的发展,带动了美国期货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发生了期货巨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合并等一系列大事件,各大交易所也在竞争中迎接挑战。
美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要求结算机构的设置和发展,期货交易要求控制结算风险,降低结算成本,提高结算效率,这对于我国现货市场也是种启示。
现货市场的结算体系主要功能是防范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解决好结算结构发展和保证金制度问题正是防范风险的关键。合理的结算结构发展模式有利于交易所更好地发挥监管职能,从而更好地防范市场风险;对保证金制度加以改革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现货市场体系中,充分发挥结算结构的相关作用,与结算银行配合监管,防范风险的发生,保证客户资金安全对于整个现货市场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大宗商品市场正逐步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表现为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现货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成交量和成交额逐年递增。在现货市场中,结算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控制现货市场的风险,降低结算成本,提高市场的结算效率,有很大的意义。国外的商品市场发展时间较长,国外成熟的制度和经验可以与我国实际现状相结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促进结算体制的发展,从而推动现货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和前进。
(来源:证券时报)